文|曾和好
上個月,發小約著,去了一趟江南。沿著太湖畫了一個圈,從湖州、宜興、無錫、常熟,經昆山過上海,再到杭州和衢州。最美時節,江南的好自不待言。煙柳畫橋,風簾翠幕,那些定格于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的水墨長卷,無一不是浩渺之水溫柔托舉,融匯成江南水鄉的婉約秀麗,也映照出尋常煙火的萬千姿態。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逐水而居。有水,就有靈氣;有好水,靈氣就更加充裕。這趟江南游,讓我品出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中“水德含和,變通在我”的深刻意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們亦不忘飲水思源,以細心呵護來報答水潤之恩。然而,我想寫的并不是煙雨江南,而是念念不忘、揮之不去的泉城濟南。
出京江南游時,熱情好客的濟南戰友應同學讓我無論如何要在濟南短暫停留,我二話沒說就直奔而去。
上午9點,下了高鐵,先去看趵突泉。應同學為了讓我對濟南印象深刻,專門邀來蘇老師做向導,她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當地歷史典故如數家珍。她告訴我,趵突泉在堯舜時期就有傳說,名聲大噪是在清代,乾隆為趵突泉題字,命名為“天下第一泉”。因泉而建的亭臺樓閣、廊橋路徑,顯示出設計師獨到的匠心。我不知道“趵”的意思,只感覺這些水真如圣水一樣,突然從地下出來,并帶著“突突突”的節奏。
之后,又去了距之不遠的五龍潭,因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而得名。景區內,散布著形態各異的多個古名泉,潭深水清,柳絲醮波,錦魚嬉戲,不遠處還建有秦瓊祠,駐足流連間,聽著民間關于秦瓊的傳說,多少給這景致添加了些許神話色彩。
時下,人們并不滿足于觀山看水,最好能提供“情緒價值”。下午游覽大明湖,蘇老師邊介紹邊考我:大明湖邊石碑上的“明”字為何多了一橫,而趵突泉的“趵”字卻少了一點?見我興趣大增,她很快就自問自答:官方說法是清朝時避諱“明”字,民間解釋為趵突泉的水流向大明湖,自然一少一多。事實上,大明湖的水來自上游的諸多泉眼,趵突泉只是其中一支流。
站在大明湖畔,放眼望去,水凝碧綠,如綢似緞,平展數里。游魚往來,荷葉亭亭,蘆葦環湖,楊柳垂依。一圈走下來,大抵需要兩小時。蘇老師指著湖對岸一座聳于眾木錦繡中的古樓,說那就是著名的“超然樓”,其命名靈感來源于宋代文豪蘇軾的“超然臺”。
在超然樓下邊踱方步邊思此事,標識牌上標注的“曾堤”,讓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登上南豐橋時,才猛然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跟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
天下曾姓是一家。我和曾鞏同祖不同宗,但都是江西人。前兩年重修《曾氏家譜》時,對其家世生平進行過認真查閱。
曾鞏自幼聰慧,青少年經歷坎坷,至中年方入仕途,大器晚成,性情厚重。他先后在七個州任過職,濟南(時稱齊州)是重要一站。曾鞏在齊州知州任上,組織軍民疏浚大明湖,同時建閘解水患,架橋連阡陌,建亭望城郭,奠定了濟南“山泉湖河城”的布局,也滋養了千年以來生活在濟南的百姓。
當地人民為了感謝曾鞏在濟南的功績,建橋筑堤,還專門修建了南豐祠,紀念其忠于職守、經邦濟世、心系黎民,“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評價之高,足見景仰之至。
“一城山色半城湖?!睉瑢W說,來濟南,一定要登千佛山。第二天上午,從山腳下的石階拾級而上,經觀音園、古槐亭,就到了歷山院、魯班祠、三圣殿,最重要的是興國禪寺,這座寺廟最早建于隋朝開皇年間,依山而建,布局緊湊。進得山門,右邊的山體上刻鑿有諸多佛像,據說當年有千尊之多,現只保留了龍泉洞等三窟洞穴??催^佛像,立于山頂,轉身向北俯瞰,便見濟南老城,呈橢圓狀,環河抱湖,納舍擁樓,街道隨河曲彎。整座老城依山傍湖,盡顯自然之態。
因此,下午看濟南老城才是重頭戲。人傍水而居,屋依水而建,濟南老城區內,老式建筑青磚灰瓦、飛檐翹脊,古香古色。院門樓簡單靈巧,門柱雕刻著各種圖案,門前有各類石獸雕塑守護,家家戶戶配以對聯,對聯大多與歌詠自然山水、仁孝厚德有關,街道也多以此命名:曲水亭街、芙蓉街、王府池子街、寬厚里等。走街串巷,隨意入戶,便見院內有大小泉池,泉水汩汩,清澈見底,泉池內泡菜涼果,還有啤酒,實在是閑適愜意。想想老濟南人,開門即泉,枕泉而眠,溪流繞屋,就連老宅窗臺下、老屋床底下都有泉流過,人與自然肌膚相親,美好如斯。
漫步在石板鋪就的街道上,泉水隨處可見,水潤石板,泛著水光,纖纖細水,縱橫交錯。有的細流,流著流著,就入地而去,不見了蹤跡。正在疑惑之時,冷不丁又從另一處地面冒出一股溪流,隨人而行。濟南老城究竟有多少條明溪暗流,實在無法數清。
城在水上,水在城中,三步不離泉,十步不離河,百步便見湖。濟南的迷人之處在于水,水是濟南的靈魂。老舍先生曾贊揚濟南是北方獨一無二的水城。我則認為,放眼江南乃至全國,沒有一座城像濟南這樣,山、泉、湖、河與城市融為一體,讓整座城市沉浸在泉水之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不是獨有“顏值”,而是內外兼修,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正如同這個城市引以為傲的泉水那樣默默滋養著濟南城。
行走在濟南街上的人們,一臉的陽光,一臉的自信與平和。來濟南旅游的人,有時難免會不習慣道路上上下下、左彎右拐,當地人卻不緊不慢、不急不惱,因為他們知道,這有地理因素,地下的水資源太豐富了。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濟南人懂得,比路重要的是古跡,比樓高遠的是文化。假如現在的大明湖被一群高樓大廈所包圍,假如趵突泉里都是新鮮玩意兒,人們游玩的興致會少很多。千佛山沒有被樓群占據,而是給了城市一個養心的所在,這也是濟南之福。
濟南,好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黃河之濱、泰山之陰。濟南的山增壽,濟南的水養生,濟南的酒怡情,更因為有與我同姓、同鄉的曾鞏被重情重義的濟南人牢記在心而自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