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視頻 王鑫
在濟南這座充滿歷史底蘊的城市,有位老人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守護著濟南的鄉村記憶。他騎行濟南,繪制了《濟南府城手繪地圖》和《濟南七十二名泉手繪路線圖》;又用8年時間,收藏了千余件濟南周邊鄉村老物件。
楊寶生今年75歲,退休前是濟南化肥廠工人。他對探索和記錄的熱愛始于少年時期。2004年,他繪制了第一張《濟南近郊游地圖》,并于2005年出版。此后,他又依據清代的《省城街巷全圖》和濟南市公布的《古城規劃保護圖》,繪制了《濟南府城手繪地圖》和《濟南七十二名泉手繪路線圖》。這些手繪地圖,不僅標明了老城區的主要街巷、景點和泉水,還詳細標注了公交站點、公共廁所和高架橋上下口位置,為游客提供了很大便利。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楊寶生發現,許多村莊在拆遷過程中,大量農具、老物件、生活用品被丟棄。大衣柜、桌椅板凳、鍋碗瓢盆、縫紉機、太平車、煤油燈……這些曾經承載著鄉村記憶的物品,正在逐漸消失。楊寶生意識到,這些物品不僅是鄉村生活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于是,他決定收集這些老物件,建一個鄉村記憶博物館,守住鄉村記憶,也讓孩子們能夠了解鄉村文化。
2017年,楊寶生在老家歷城區趙家莊搜羅到第一個老物件。當時他相中了一個大衣柜,得知主人已經賣給他人,但尚未拉走。楊寶生找到買家,向他講述了建鄉村記憶紀念館的想法,對方深受感動,主動將衣柜讓出。從那以后,他走街串巷,四處搜羅老物件,經常騎著摩托車,一出去就是一天。盡管困難重重,但他從未放棄,因為他深知,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楊寶生想在市區內建一個博物館,然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感到精力有些不足。于是,他決定為這些老物件找個歸宿。他希望這些寶貝能夠被喜歡它們的人收藏,并且能夠展出,體現它們的價值。只要能滿足這些條件,他愿意將這些老物件全部贈送。
當日報紙版面欣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