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珊姐姐來揭陽旅行,逗留越久,越發現揭陽有一個“獨特”的謎題:打開地圖,這座地級市的版圖如同被隨意拼接的拼圖:榕城區偏居東北一隅,普寧、揭西、惠來三個縣域呈扇形展開,彼此間的聯系松散得仿佛只是名義上的“一家人”。有普寧人調侃:“這輩子去汕頭的次數比去榕城多,生病直接去廣州,孩子上學優先選潮州。”這種“市轄區輻射幾乎為零”的現象,讓揭陽仿佛成為“散裝城市”。
首先,看看揭陽的地理格局:被群山割裂地帶
從榕城區政府出發,驅車前往普寧市區大約要40-50分鐘,到惠來縣城則要1.5小時左右,去揭西更是要翻越好幾座山,這種地理上的天然阻隔,早在建市之初就埋下了“散裝”的伏筆。潮汕平原雖號稱“省尾國角”,但內部被蓮花山脈支脈切割得支離破碎:榕城與普寧之間橫亙著大南山,往惠來的路上要穿過蜈蚣嶺,揭西則干脆藏在鳳凰山余脈的褶皺里。
上世紀90年代揭陽升為地級市時,行政版圖的劃分更多考慮歷史沿革。普寧作為潮汕著名的商貿重鎮,自古就與汕頭、潮陽聯系緊密,到榕城的山路反而成了“天塹”;惠來瀕臨南海,港口經濟更加依賴于珠三角的海上往來,對榕城的向心力本就薄弱;揭西是山區縣,生活物資長期靠梅州、潮州補給,與榕城的往來比較少。
這種地理位置的天然割裂直接體現在交通上,一直到了2015年,揭陽才開通第一條連接市區與普寧的快速通道,而惠來到榕城的高速公路,至今仍要繞行汕頭境內,以至于有惠來漁民笑稱:“去廣州南沙港裝貨,比去榕城辦手續還快。”交通聯系的不便,讓市轄區的輻射力如同投入群山的石子,連漣漪都難以擴散到縣域。
其次,下轄縣域經濟有反超市區的情況
在揭陽,“市區不如縣”是公開的秘密。普寧的服裝市場年交易額突破千億,占全國內衣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遠超榕城的五金小作坊;惠來雖經濟欠發達,卻坐擁全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廣東海洋大學揭陽校區,榕城的高中生想上本地本科,反而要往惠來跑;醫療資源更懸殊,普寧人民醫院的床位數是榕城兩家三甲醫院的總和,揭西人看病寧愿多花兩小時去普寧,也不愿去榕城排隊。
這種情況,與歷史積淀有關。普寧自明清就是潮汕商貿中心,“普寧商幫”的名號響徹東南亞,改革開放后更是靠著服裝、藥材市場迅速崛起,經濟實力長期穩居潮汕縣域第一。而榕城作為新建市轄區,既沒有汕頭的港口優勢,也缺乏潮州的文化底蘊,只能在五金、塑料等傳統工業里爬坡。
教育醫療的分布更顯尷尬。廣東海洋大學揭陽校區落戶惠來,本是為了帶動沿海經濟,但因榕城缺乏高等教育資源,反而形成“縣域辦大學,市區讀中專”的怪象;普寧的醫療優勢則源于其人口基數——240萬常住人口形成的龐大需求,倒逼醫院不斷升級,而榕城僅70萬的人口規模,難以支撐高水平醫療機構的運營。
最后,“膠己人”里的隱形邊界文化認同
潮汕人常說“膠己人,無分彼此”,但在揭陽內部,卻藏著看不見的文化邊界。普寧人認同自己是“潮汕人”,卻未必認同“揭陽人”的身份,他們的方言更接近汕頭潮陽腔,節慶習俗也與榕城有細微差異;揭西的客家村落占比近半,春節貼春聯的習俗都帶著客家印記;惠來靠海吃海,“討小海”的漁民文化與榕城的農耕傳統格格不入。
這種文化差異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普寧的電視臺播放的多是汕頭新聞,商場里的廣告牌用的是“潮汕話”而非“揭陽話”表述;揭西人婚嫁更愿意找梅州、潮州的親家,覺得“習俗更對味”;惠來的海鮮大排檔里,食客說的“海話”(閩南語分支),榕城人聽起來都得費點勁。
最具象征意義的是工夫茶的喝法。榕城人泡茶講究“小杯快沖”,普寧人偏愛“濃泡慢品”,惠來漁民則習慣用粗瓷大碗沏茶。看似細微的差異,實則是文化認同的晴雨表——當一座城市的居民連喝茶習慣都難以統一時,“散裝”便成了必然。
其實,像揭陽這樣的“散裝”并非孤例,而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現象,在廣東,東莞的虎門、長安鎮經濟實力遠超部分地級市,江蘇的昆山、江陰更是“縣域經濟天花板”,這些地方同樣存在“市轄區輻射弱”的現象。這種結構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偶然,也有現實的必然。上世紀90年代地級市擴容潮中,許多地區都采取“強縣并入”的模式,卻忽視了后續的資源整合。揭陽的問題在于,建市30年來,始終未能找到市區與縣域的“共贏點”——榕城沒能培育出帶動全域的支柱產業,縣域也缺乏與市區協同發展的動力,最終陷入“各自為戰”的僵局。
但換個角度看,“散裝”未必是壞事。普寧的服裝、惠來的港口、揭西的生態、榕城的五金,若能形成互補,反而能釋放更大能量。近年來,揭陽正在推動“榕江新城”建設,試圖通過交通一體化打破地理阻隔;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的落地,也為市區注入了教育資源。這些努力雖緩慢,卻讓人們看到“散裝變整體”的可能。
站在榕江與練江的交匯處,望著往來于普寧與榕城的貨車,會發現這座“散裝城市”的獨特韌性。它或許沒有廣州、深圳的聚合之力,卻在各自為政中孕育出多元的活力。正如潮汕老話說的“各燒各的香,各敬各的神”,揭陽的“奇葩”之處,恰恰是中國縣域經濟在轉型期的真實寫照——混亂中藏著生機,割裂里孕育融合。未來的揭陽能否從“散裝”走向“聚合”,或許還要看這片土地上的“膠己人”,能否真正找到“一家人”的共同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