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德陽潮扇。本報資料圖
德陽潮扇最少要用144根竹絲。本報資料圖
德陽潮扇在日本大阪展覽。圖據德陽傳媒
文博會上的德陽潮扇。圖據德陽市委宣傳部
□周旭
當潮州團扇的輕盈邂逅巴蜀大地的醇厚,一場跨越千里的文化交融,便催生出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德陽潮扇。
它雖源自南粵,卻在德陽匠人的巧手中煥發新生,不僅超越了原有的形制與意蘊,更以獨樹一幟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成為中國傳統工藝中特別的存在。
1
德陽潮扇源自潮州團扇工藝
追溯德陽潮扇的源流,要從廣東潮州團扇說起。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川南溪人包善誠(相傳為北宋名臣包拯后裔)在卸任福建仙游縣同知后,將潮州團扇工藝帶回蜀地。據《德陽縣志》記載,當時的德陽已有“豬耳扇”制作傳統,當地匠人與商人慧眼獨具,以包氏家族為橋梁,將潮州工藝與本土技藝相融合,開啟了德陽潮扇的改良之路。
包善誠出身于“一進士三舉人”的書香門第,深厚的家學底蘊為潮扇的本土化賦予了文化靈魂。在他的推動下,德陽商人李寶成、黃輝庭在東門崇果寺旁創辦“李寶成潮扇莊”。匠人們就地取材,以蜀地慈竹替代潮州竹料,并將巴蜀書畫、詩詞藝術與潮州編織技法巧妙結合,歷經數年探索,終于在1895年制成精品,并作為貢品進獻慈禧太后。德陽潮扇由此名揚天下。
抗戰時期,張大千、葉淺予等書畫大師為扇面揮毫潑墨,更使德陽潮扇聲名大噪,制扇業迎來鼎盛時期,扇莊一度 達 30 余家,產品遠銷海外。1943年,德陽潮扇作為國禮贈予美國總統羅斯福,被美國國家博物館收藏。1956年起,它又作為“東方名片”贈予蘇聯、羅馬尼亞、印度等十余國國家元首,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2
德陽潮扇以竹為骨以畫為魂
德陽潮扇的制作工藝極為考究,需歷經18道大工序、近百道小工序,一名熟練的匠人至少需要3天時間,這還不包括扇面繪畫創作的時間。
選材上,以四川本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因其質地堅韌、柔韌性好,是制作扇骨的上佳之選。每年4月至6月,匠人會采集新鮮的慈竹竹材,此時竹子的韌勁最佳。采集回來的竹子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處理工序,首先是車扇柄、啟篾片、劃竹絲,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匠人的手藝。一根竹子要被劈成細如發絲的竹絲,每根竹絲的直徑在0.3至0.5毫米之間,一把扇子最少要用144根竹絲。這些竹絲還要經過去竹青、鹽水浸泡減脆、“三蒸三曬”防蛀等處理,之后用成都上等白蠶絲線(現在多用杭州絲線)編成扇架,僅扇架部分就需要將豎竹絲、橫絲線經緯編織1158次,而后把平面形調整為凹面倒葫蘆形框架。
扇面則以絲絹和宣紙為原材料,絲絹的光滑柔軟與宣紙的質樸典雅為扇面繪畫提供了絕佳的載體。扇面形狀多樣,有豬腰型、蝙蝠型等。匠人們會在扇面上繪制山水畫、題寫詩詞等,這些繪畫與題字或飄逸灑脫,或細膩入微,真正形成了“以竹為骨,以絹為面,以文為墨,以畫為魂”的獨特風格。
3
潮扇成為傳統工藝集大成者
時光荏苒,德陽潮扇的傳承之路并非坦途。20世紀70年代初,因制扇匠人技藝參差不齊,數千把存在質量問題的潮扇被商家退回,德陽制扇業由此陷入低谷,許多匠人被迫轉行謀生。面對技藝瀕危的困境,德陽潮扇第四代傳人龔德江從父親龔守春手中接過了傳承重任。2006年,德陽潮扇被列入德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讓龔德江等傳承人看到了希望,更讓他們深感責任重大。
同為德陽潮扇第四代傳承人的楊占勇,則以創新思維為這門古老技藝注入新活力。他巧妙融合蜀繡、蜀錦、年畫等多項非遺技藝于扇面創作,使潮扇成為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不僅屢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獎,更遠銷海外,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每一把精心制作的德陽潮扇都是時光的饋贈,是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盡管傳承之路道阻且長,但只要還有人執著于竹絲的編織、扇面的繪制,這份凝結百年匠心的非遺技藝,就必將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