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罕見地再次點名中國,提出“三項必須解決的問題”,以作為所謂“印中關系正常化的前提”。
就這番講話本身來看,其用詞并不激烈,甚至多次使用“合作”“責任”等外交語言包裝,但實質內容卻頗具挑釁性——尤其是對中國邊防部署和貿易主權的直接質疑。
第一項“要求”,是敦促中國“解決剩余的邊境摩擦點,撤回前線部署的部隊”,這項提法看似是為了“緩和局勢”,但實情卻是,中印邊界對峙的起因長期以來都源自印度單方面越線推進、修建基礎設施和軍事陣地。
例如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印方突擊修路、搭建軍事工事,導致局勢失控,此后中印雖通過多輪談判實現局部脫離接觸,但并未實現根本性降溫。在此背景下,印度要求中方單方面撤軍,既無戰略依據,也無法服眾。
第二項“要求”更令人費解——印度要求中國“取消限制性貿易措施”,稱這對印度企業造成“傷害”。然而,熟悉中印經貿的人士都知道,所謂“限制性措施”主要涉及的是稀土出口、電子零部件等關鍵領域,而這些政策從本質上說,是中國依據國家安全和國際義務所作出的合理安排。
例如在稀土領域,中國近年來加強了對稀土資源的出口管控,尤其是對軍民兩用技術的原料設限,這并非針對印度,而是面向全球的統一政策,印度將其視作“報復”,本質上是站不住腳的政治化解讀。
至于第三項所謂“實現邊界最終解決”,這更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政治口號。在中印尚未劃定明確邊界、且歷史爭議持續未決的情況下,貿然推動“邊界終結方案”無異于操之過急。尤其是印度在實際控制線(LAC)一帶不斷擴張的背景下,中方自然無法接受以印度定義為基礎的“解決方案”。
印度希望通過“設置前提條件”的方式,倒逼中國讓步。但實際上,這種策略很容易陷入“邊對抗、邊談判”的矛盾循環。北京顯然已對此有所警惕,并未急于回應蘇杰生的講話。中國外交部此前一貫表態是:希望印方與中方“相向而行”,但決不會在核心利益問題上妥協。
在蘇杰生發言之前的兩個月時間里,印度軍方已在邊境地區加強至少3次“戰備部署”,其中包括在拉達克地區新建的高原雷達站點、快速巡邏公路與前沿營地。同時,印度還批準了一項針對“邊境特種部隊”的擴編計劃——這無疑是將更多資源集中在中印邊界的前沿陣地上。
不僅如此,印度在貿易政策上也越發具有針對性,今年以來,印度先后對多項中國制造的新能源產品、通信設備和光伏組件加征額外關稅,并實施技術準入審查。
而印度國內大量電子企業和車企本就高度依賴中國產業鏈支撐,隨著政策限制不斷升級,不少印度企業也開始“夾在中間喊苦”。
因此,當蘇杰生一邊高調要求中國“取消貿易壁壘”,一邊默許國內對華貿易打壓時,外界不禁質疑:印度政府究竟希望構建怎樣的“正?;P系”?
“這是典型的雙軌操作,”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外交研究學者指出,“一邊讓軍方保持壓力,強化民族主義動員;一邊在國際場合裝出對話姿態,以便向西方盟友證明自己是理性的‘負責任大國’。但最終,誰都看得出來這種姿態的虛偽?!?/p>
如今的中印關系處于一個特殊節點上:既有經濟層面的互補需求,又有安全領域的高度警惕。如果雙方繼續陷入“你退一步、我進兩步”的博弈模式,最終只會走入“冷對抗”的死胡同。
印度若真有意“正?;?,應當以建設性姿態參與談判,停止將邊境問題政治化、輿論化,而不是動輒對中方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于兩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回歸理性才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通路,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