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外長蘇杰生應中方的邀請來到了中國,這是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后,五年來印度外長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機場鋪開紅地毯,中方以高規格接待這位“老熟人”。
沒過多久就與王毅面對面坐下,開始對兩國之間的未來走向進行會談,蘇杰生直接表示,自己帶來了莫迪的親口承諾:希望雙方領導人能達成共識,繼續保持中印的發展勢頭。
這句話看似平常,卻重若千鈞,而王毅的回應綿里藏針,既點出中印都是“全球南方國家中的重要一員”,更意味深長地強調,實現“龍象共舞”,才是雙方的正確選擇。
一紙承諾背后的五年博弈
莫迪的承諾并非突發奇想,去年金磚喀山峰會上,他首次對中國作出三項關鍵保證:加強戰略溝通與互信、擴大互利合作;承認兩國合作對全球經濟復蘇與和平至關重要。
全力支持中國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更早的2024年12月,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達成六項共識,包括維護邊境和平、完善邊境管控規則等實質內容,為關系回暖鋪平了道路。
而且,印度政府官員頻繁訪華,劍拔弩張的邊境逐漸被密集外交互動取代,印度態度為何急轉,三重壓力讓新德里不得不向東看,特朗普關稅大棒懸在頭頂,美印貿易談判卡在農業和乳制品市場開放問題上,僵局難破。
國內汽車產業因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瀕臨癱瘓,制造商疾呼“再不解決就崩潰”,印巴空戰暴露印軍短板,莫迪遭反對黨圍攻。
更尷尬的是,G7峰會上西方領導人冷眼相待,印度突然發現自己在外交舞池落了單。
握手言和的戰略算計
蘇杰生行前直言不諱:“既要維持與中國的穩定關系,又要深化與美國的戰略合作,以自身利益為準,”這句坦白暴露了印度的“平衡術”,在中美博弈間左右逢源謀取最大利益。
稀土的博弈成為試金石,中國今年4月對七種關鍵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印度汽車業陷入恐慌,盡管坐擁全球第三大稀土儲量,印度開采與精煉能力卻嚴重不足。
一邊有官員私下請求中國恢復供應,一邊又公開呼吁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種自相矛盾的姿態,恰恰暴露其戰略焦慮。
邊境問題仍是暗礁,莫迪3月曾公開表態:“我們強調對話而不是紛爭,”承認兩國關系因邊境問題出現“五年斷層”,承諾“通過對話建立穩定關系”。
但印度軍方在邊境的動作仍是風向標,蘇杰生此行若真想打開局面,就不能再玩“邊境談判與雙邊關系脫鉤”的老把戲。
雙方合作謀未來
王毅在會談中一針見血:“中印關系的本質是如何和睦相處、相互成就,”他提出“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這24個字,戳破了印度長期以來“既要中國市場,又要與中國對抗”的悖論,上合峰會成關鍵考場,莫迪承諾“全力支持中方辦好峰會”,但此前表現令人存疑。
去年連續缺席兩場峰會,外長更在伊斯蘭堡會議上拒絕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這次天津峰會,印度是當建設者還是攪局者無從可知,全球南方國家正拭目以待。
雙邊合作亟待破冰,據印媒披露,雙方已擬定“合作清單”:稀土出口限制、恢復直飛航班最可能突破;互派記者、人文交流也在議程中。
印度財政部曾坦言:“要發展制造業,要么增加中國進口融入其供應鏈,要么吸引更多中國投資,”但若繼續對中國企業設限,一切承諾都是空談。
莫迪的承諾還熱乎著,但新德里必須明白:地緣政治不是請客吃飯,說到做不到的代價遠比沉默更高,中國給了臺階,恢復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開放合作大門。
若印度真心想“從大局出發妥處矛盾分歧”2,就該停止在邊境搞小動作,摒棄對華企業的歧視政策,中印手握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兩國貿易額卻不足中美貿易的五分之一。
當西方面露疲態,“全球南方”需要真正的領頭雁,是繼續猜忌消耗,還是抓住2025年建交75周年的契機?印度該用行動回答,畢竟國際政治場只認一句話: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信息來源:
印度外長在華最新表態 2025-07-14 20:43·北京日報客戶端
印外長時隔5年訪華,兩大議題最有可能突破! 2025-07-14 08:18·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