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雞泛濫成災,為何很少有人吃?當地農民直言:“別說吃了,我們甚至都不敢招惹它!
在東北,野雞比人還“大牌”,很多人見了野雞都要主動繞道走。
“雞飛狗跳”一詞成為了具象化的現實,隨處可見趾高氣昂的野雞橫沖直撞,在莊稼地里搞破壞,到居民生活區中“鬧事”。
偏偏人們對“罪魁禍首”的野雞無可奈何,野雞現在的“身價”可不一般,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隨便捕捉或者獵殺野雞都是不允許的。
東北野雞憑什么“高人一等”?為什么野雞價值不菲,飼養的家雞卻不值得一提?
其實早些年野雞并沒有那么“尊貴”,跟家雞相比,野雞每天在野地里跑來跑去,肉質比較柴,在本土東北人中間不太受歡迎。
不過野雞分布很廣泛,捕捉難度也不大,雞肉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材,因此成為了東北人飯桌的上常規食材。
偶爾有人圖新鮮,會嘗試捕捉野雞食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獨具風味的野味逐漸流行開來,東北野雞成為了地方特色。
東北野雞學名叫做七彩錦雞,這種野雞花紋斑斕,毛色鮮亮,比一般的家雞要更具觀賞性。
野雞比家雞更喜歡飛行,捕捉野雞要花費些功夫,這對于游客來說也是一種趣味。
打野雞、吃野味就這樣成為大家熱衷的活動。活蹦亂跳的野雞,搭配鮮香可口的野生蘑菇,燉成一鍋營養豐富的小雞燉蘑菇,在淳樸自然的鄉村,別有一番野趣。
不過食用野雞存在一定的風險,畢竟是沒有經過檢疫的野生動物,人們很難通過簡單的烹飪消除野雞身上攜帶的病菌。
但是為了嘗鮮,很多人不顧風險,依然要食用野雞,這種危險反而使得野雞的美味更為難得,吸引更多人前往,捕捉野雞、食用野雞的活動越來越多。
野雞繁殖速度很快,對環境的適應程度也很高,因此最早開始捕捉野雞的時候,大家都沒料到野雞的生存會受到威脅。
主要原因就是野雞的棲息地遭到破壞,捕捉野雞的人越來越多,侵入了野雞生存的地方,人類活動限制了野雞的繁殖和覓食,野雞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隨處可見野雞飛過的東北,逐漸找不到野雞了,已經到了野雞絕跡的地步。
野雞消失帶來了一些生態問題,失去了野雞這種天敵,害蟲開始泛濫,給農業生產和自然保護都帶來嚴重問題。
國家不得不出手干預,把野雞劃分成為保護動物,恢復生態秩序,維護健康的生態鏈。
有了保護野雞的條例,人們不再捕捉野雞,野雞的數量又開始提升。野雞是一種極易養活的物種,沒有人來打擾它們的生活之后,野雞數量迅速增長。
“雞”多勢眾,泛濫的野雞開始打擾起人類生活。還是那句話,野雞是一種極易養活的物種,它們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想“破壞”一下。
在農田到處飛到處跑的野雞,不僅吃害蟲,還吃糧食,它們可不會看人類的眼色,在農田里大搖大擺地吃“自助餐”。
其實野雞的胃口不大,吃點兒谷物算不了什么。問題在于野雞數量太多,一兩只野雞無傷大雅,一群野雞天天來“串門”,就成為了禍害了。
這些野雞不僅在農田里覓食,還把農田當作游樂場,在田地里大搞破壞,總是把農作物折騰的東倒西歪,給農業生產造成影響。
肆無忌憚的野雞還會到農房中跟家禽搶奪食物,時不時就要展開一場“大戰”,把農房鬧得一片狼藉。
因為是三有保護動物,農民們對這些不請自來的野雞無可奈何,他們對野雞的感情是又愛又恨。
野雞能夠給農田除害蟲,它們糞便還能給耕地施肥,幫助種子播撒。可是野雞同樣會偷食糧食,破壞農田。
提起野雞“有害”的一面,農民們都是一副不厭其煩的模樣,每到快要收獲的季節,防范野雞侵擾已經成為一種常規活動。
隨處可見的野雞,是大家都不想招惹的物種。出于自然保護的角度,人們也只能對野雞“任性妄為”睜一只眼閉一眼。
參考資料:野雞數量不斷增加,農村野生動物卻越來越少,野雞為啥成農村一害.人民資訊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