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復旦大學近日發布的面向2025級本科新生的教育教學改革3.0版概覽引發廣泛關注。本輪改革以“融通”為亮點,旨在構建“自主、拔尖、交叉、質量”的育人創新生態,培養國家急需的“干細胞”式原始創新拔尖人才與交叉融合創新人才。這一改革不僅是對復旦大學自身教育傳統的延續與超越,更是新時代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集體探索的一個代表。
從專業壁壘到多元融通的四十年求索
1988年,北京大學正式提出“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十六字方針,引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北京大學乃至整個中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轉型。20世紀90年代,楊叔子院士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大力在這所理工院校推行人文素質教育,在全國高校贏得廣泛認同。
進入新世紀,改革探索更為系統深入。北京大學在總結長期教學改革經驗、研究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于2013年提出了“加強基礎,尊重選擇,促進交叉,卓越教學”新十六字方針,建立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以及以主干基礎課、大類平臺課和通選課為代表的主干系列課程體系。南京大學則于2009年推出“三三制”培養模式,其“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階段設計,為學生鋪設了專業深造、跨學科發展、就業創業三條清晰路徑。復旦大學亦在通識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2005年成立復旦學院,實質性推動通識教育,2017年構建“2+X”體系,此次3.0版更以“2+X+Y”架構(通識與專業+多元路徑+融合創新能力)打通學科與學段壁壘,直指“拔而不尖”與學科藩籬痛點。類似的改革嘗試還有很多,如浙江大學“交叉創新班”、上海交通大學“雙學位項目”等。
可見,復旦大學教育教學改革3.0版的推出,并非一所大學的獨角戲,而是折射出我國頂尖高校群體邁向育人新范式的集體自覺。從制度先聲到路徑賦能,從通專融合到多元融通,一條以夯實通識之基、擴大選擇之鑰、激發融合之力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日益清晰。
核心邏輯:從供給主導到需求驅動的教育范式躍遷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結構性矛盾,集中體現為人才培養上的“供需錯配”。上述改革雖然內容有差別,但都擁有共同的底層邏輯:從學科邏輯主導的“供給側”培養,轉向以國家戰略、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需求側”育人。
一是以國家需求為牽引的頂層設計。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激烈,大國博弈加劇,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戰略意義日益凸顯,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已然超越單純的教育工程,成為關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工程。對此,當前我國很多高校主動嵌入國家發展宏圖,構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坐標的人才培養范式。如復旦大學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領域實施“本博融通”項目,浙江大學通過“星辰計劃”實施基礎交叉本博貫通培養項目,其目的都是想通過長周期培養鍛造戰略科學家潛質人才,或為培養杰出科學家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以學生志趣為核心的賦能機制。志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思維的源頭活水,尊重教育規律的教育教學改革必然要喚醒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內驅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在人才培養上表現出單向度特征,導致學生的學習空間和自主性嚴重不足。對此,近些年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基本都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原則,強化學習選擇自主性。無論是早期的學分制探索、后來的“因材施教、分流培養”,還是新世紀后的“三三制”、近期的 “2+X+Y”體系,無一不支持學生“自定義”學習軌跡,形成“一人一策”的成長圖譜。
三是以交叉融合為引擎的生態重構。面對當今世界的復雜性挑戰,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方式捉襟見肘。因此,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向和內容就是回應當代社會需求的復雜性、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無論是成立交叉學科學院(研究院),還是建立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推出主輔修和雙學位等系列制度,抑或是實施研究性、項目式學習,其重要目的都在于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機會。
從制度創新到有效執行:高質量人才培養未來進路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但制度理想與現實落地之間仍存在張力,亟須警惕并破解課程固化、碎片化的誤區。一些高校在專業或項目自由上著力,但這種改革仍然是以專業為統領的,表現出強烈的專業思維。如果將“項目開放”等同于“課程開放”,則可能存在“項目熱鬧、課程固化”現象:學生雖能跨專業選課,但核心課程仍以院系為主,跨學科課程占比不足。此外,擴大選課權是改革共識,但若缺乏有效引導,易陷入“課程超市”陷阱,出現學生選課“拼盤化”“避難趨易”現象,導致知識結構缺乏橫向邏輯和系統性縱深。
教育教學改革值得稱道,而其落地需要良好的學術文化等配套支撐。
一是從專業或項目開放走向課程開放與結構整合。相比于專業或項目,課程才是人才培養的最小單元。應努力推動不同教育階段(本碩博)、不同學期(春學期、秋學期、小學期等)、不同類型(通識與專業、必修與選修、主修與輔修等)、不同學科及其組織(院系)的課程共享。同時,要平衡課程開放共享與課程結構化的張力,鼓勵并要求學生基于學術目標構建個性化課表,或圍繞核心問題域展開修讀,避免知識散點化。
二是從學科交叉布局走向治理體制機制優化。體制機制是組織或系統發揮功能的基礎性條件,要破除學科交叉融合的制度性壁壘、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作用,就要進一步從構建“縱向學科+橫向項目”矩陣式治理模式、加強資源統籌與協調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師資跨院系聘任與工作制度等關鍵方面發力,從而培育學科交叉融合的友好環境。
(作者:張曉報,系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來源丨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