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發明“對等關稅”這一流氓概念之后,全球貿易因美國的胡作非為而遭受重創,近乎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難逃特朗普的關稅打擊。幾日前特朗普宣布的“最后通牒”,更是讓絕大多數國家都看清楚了美國的嘴臉,認定那個曾經為全球自由貿易吶喊的美國,已經徹底成為“過去式”了。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眼尖的西方媒體發現,在特朗普的大棒揮下之后,這些遭受無妄之災的國家并沒有出現意料之中的“慌亂”,反而開始另辟蹊徑,尋求繞開美國的影響來“自立門戶”
美國貿易霸凌引發全球反彈
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就像一場破壞力極強的龍卷風,席卷了幾乎所有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從加拿大到歐盟,從亞洲到拉美,各國都被這股狂風掀翻了貿易版圖。
7月10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對加拿大出口商品加征35%關稅,理由是加拿大在乳制品、金屬等領域“占了美國便宜”。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揮舞關稅大棒了,此前歐盟剛被威脅要征收30%關稅,墨西哥、巴西等國也收到類似“最后通牒”。
這種看似“公平”的關稅政策,實際上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霸凌。美國單方面認定其他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公平”,卻無視自己長期享受的全球貿易紅利。
例如加拿大對美出口中超過80%是能源和汽車零部件,這些產品本就是北美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卻被特朗普扣上“貿易逆差”的帽子。更離譜的是,美國對最不發達國家如萊索托征收50%關稅,而該國對美出口額還不到美國關稅總收入的0.1%,完全是“殺雞用牛刀”。
面對這種無理打壓,各國的反應從最初的震驚轉為堅決反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必要時將采取“相稱的反制措施”,并準備了950億歐元的報復性關稅清單。
墨西哥雖然暫時延長談判,但總統辛鮑姆強調“主權不容妥協”,并對不符合美墨加協定的汽車零部件征收25%關稅。巴西更是直接通過對等經濟法案,授權政府對美國產品加征50%關稅,連最高法院都發聲批評美國做法“沒有經濟依據”。
這種全球反彈的背后,是各國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徹底失望。過去美國一直標榜自己是自由貿易的捍衛者,但如今卻用關稅作為政治施壓工具,把國際貿易變成“零和游戲”。
正如德國工業聯合會警告的,這種做法不僅損害歐洲企業,也會削弱美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而美國消費者最終將成為最大受害者——從墨西哥番茄到巴西橙汁,從歐洲汽車到加拿大能源,所有加稅成本都會轉嫁到超市貨架和加油站的價格上。
各國尋求繞開美國的新合作
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各國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與其坐等美國施舍,不如主動尋找新的貿易伙伴。亞洲國家的動作最為迅速。韓國總統李在明派遣特使前往澳大利亞和德國,不僅改善與日本的關系,還計劃加入美國退出的CPTPP協定。
這個由日本、澳大利亞等12國組成的貿易集團,正在成為繞開美國的重要平臺。英國脫歐后也加入CPTPP,試圖在亞太市場分一杯羹。
歐盟則把目光投向了東方。馮德萊恩提出與CPTPP成員國建立“志愿聯盟”,探索在數字貿易、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這種合作不僅是經濟上的互補,更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無聲抗議。
例如,德國汽車企業正加大對東南亞市場的投資,以減少對北美市場的依賴;法國乳制品行業則計劃開拓中國和中東市場,應對美國關稅沖擊。
拉美國家也在積極“去美國化”。墨西哥一邊與美國談判,一邊加速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巴西則與印度達成協議,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升70%。
非洲國家同樣不甘示弱,南非、尼日利亞等國加速推進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是到2035年實現非洲內部貿易額翻番。這種全球范圍內的“自立門戶”,正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
最具標志性的是CPTPP的擴張。這個原本被美國拋棄的協定,如今成了各國對抗貿易保護主義的堡壘。韓國、烏克蘭等國排隊申請加入,中國也在積極推進加入進程。
CPTPP的規則覆蓋數字經濟、勞工標準等前沿領域,其成員國GDP總和占全球13%,足以與美國主導的貿易體系分庭抗禮。正如韓國經濟學家崔秉日所說:“為了國家利益,我們什么都愿意做。”這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正是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最好回應。
美國孤立風險加劇
特朗普或許沒有想到,他揮舞的關稅大棒最終會砸到自己腳上。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越來越高,多家小企業聯合起訴政府,認為“對等關稅”違反憲法,要求停止執行。
5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特朗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加征關稅的行為非法,下令撤銷相關行政令。這不僅是司法對行政的制衡,更是美國社會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集體抵制。
更嚴重的是,美國消費者正在為特朗普的政策買單。由于對墨西哥番茄加征關稅,美國超市的番茄價格上漲了近10%,而墨西哥供應著美國72%的新鮮番茄。
巴西咖啡、哥倫比亞牛肉等商品也因關稅成本上升,導致美國民眾生活成本增加。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后果,讓越來越多美國人質疑特朗普的政策是否真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國際輿論對美國的批評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紐約時報》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自毀長城”,曾經的盟友們開始質疑美國是否還值得信賴。
歐盟內部出現“向東看”的聲音,法國總統馬克龍呼吁“堅定捍衛歐洲利益”,德國工業界則警告“跨大西洋供應鏈將被摧毀”。拉美國家在拉共體峰會上聯合譴責美國單邊主義,巴西總統盧拉直言“貿易保護主義已不適應時代”。
這種孤立風險在經濟數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25年上半年,美國對歐盟、加拿大的出口額分別下降12%和9%,而同期CPTP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8%。
美國企業為了規避關稅,開始將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越南等地,反而加速了制造業外流。正如德國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德拉魯比亞所說:“特朗普忽視了一個事實,關稅的負面影響通常會滯后顯現,而所謂的‘大而美’法案根本無法抵消這些效應。”
全球化不會因美國而止步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就像一場暴雨,雖然暫時打亂了全球貿易的節奏,但雨后的彩虹正在顯現。各國通過區域合作、市場多元化和規則重構,正在搭建繞過美國的新橋梁。
CPTPP的擴張、歐盟與亞洲的聯動、非洲大陸的一體化,這些趨勢都在證明:全球貿易的核心動力是市場規律,而不是某個國家的意志。
如果特朗普繼續沿著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走下去,最終被孤立的必然是美國自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從來不是強國之道,而開放合作才是繁榮的基石。特朗普或許能贏得短期的政治分數,但他正在輸掉美國的未來。
參考資料:美國關稅政策加劇市場不確定性 外媒犀利點評:政策堪比市場毒藥
軟中帶硬!歐洲、墨西哥回應特朗普關稅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