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紅軍行
尋根鑄魂路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追溯初心之源,
汲取奮進偉力,
湖北理工學院青春益暖團
赴革命圣地井岡山,
開展暑期“三下鄉”培訓活動
01
星火課堂,歷史照進現實
井岡山腹地薄霧彌漫,清冽的山風裹挾著草木氣息撲面而來。一群懷著崇敬之心的大學生迅速集結,一面旗幟迎風展開:“繼承先烈志,我輩當自強!”——這并非歷史劇拍攝,而是青春益暖團在井岡山拉開了“一日紅軍生活體驗”的序幕。
置身于毛澤東同志當年工作和生活的簡樸環境,凝視著那盞照亮中國革命道路的微弱油燈,成員們深受觸動。通過詳實的史料學習和生動的現場講解,大家深刻領悟到“實事求是闖新路”這一光輝思想誕生的歷史背景與偉大意義,為先輩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堅定信念和卓越智慧所震撼。這一刻,理想信念的火種在青年心中被再次點燃。
02
崎嶇山路,重走信仰足跡
烈日當頭,山路蜿蜒,青春益暖團的成員們在茅坪鎮壩上村等地深入開展了“紅軍的一天”主題體驗教學。成員們身著紅軍軍裝,踏上崎嶇的山路進行“急行軍”訓練。肩挑背扛的模擬物資讓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汗水浸透了衣衫,但無人退縮。這段艱辛的路程,讓書本上“艱苦奮斗攻難關”的精神變得無比具象和深刻。
這一路走來,成員們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當年在物資匱乏、敵情嚴峻的惡劣環境中,依靠頑強意志和堅定信念克服萬難、堅持斗爭的不易,極大磨礪了自身的意志品質。親歷這段陡峭山路,才明白‘巋然不動’背后是紅軍怎樣驚人的意志力!信仰,真有移山填海之重。
03
布袋籮筐,挑起革命本色
在農家院落,青春益暖團的成員們自己動手,劈柴生火、洗菜做飯,用簡單的食材合力制作了一頓“紅軍餐”。簡陋食材在巧手下變成“溫暖伙食”,啃著窩頭、喝著南瓜湯,才懂“半條棉被”故事里的艱苦與堅守;幫老鄉干農活讓“軍民魚水情”不再是課本里的字句,而是真實可觸的溫度; 走訪中,聽老鄉講老區新變化,破舊土坯房變民宿、荒地成茶園,見證“紅色傳承+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懂鄉村振興的使命分量。
煙熏火燎中,大家體會著革命歲月的艱苦樸素,也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這堂生動的勞動課,讓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在炊煙灶火中得到體現。午后,成員們走進田間地頭,參與農事勞作,并與當地村民親切交談。俯身勞作,揮灑汗水,聆聽鄉親們講述老區的今昔變遷,成員們對“依靠群眾求勝利”的根本路線有了切膚之感,深刻理解了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魚水深情”,深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當朝霞再次染紅井岡群峰,一日紅軍生活雖短,卻如星火燎原,點燃了青年心中不滅的信仰火炬。崎嶇山路丈量出信念的重量,油燈微光映照出思想的偉力,扁擔上的壓痕更轉化為肩頭使命的印記。井岡山精神,已非史冊中遙遠的符號,而成為這群青年血脈中奔涌的力量——它時刻提醒著:縱使時代變遷,唯有接過信仰的接力棒,將個人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方能讓八角樓的燈光,永遠照亮后來者的前行之路。
圖片來源|新媒體部 易子煊
編輯|新媒體部 孫千城
審核|新媒體部 易子煊 游子逸
終審|范曉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