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據(jù)衡陽市警方通報,海匯國際的重要嫌犯劉某終于被抓捕歸案。
海匯國際傳銷案,是近幾年中國規(guī)模最大、涉案金額最高的金融傳銷案件之一。
不僅波及了港澳臺及東南亞,90多萬參與者中,多數(shù)人幾乎血本無歸,傳銷層級高達32層,而且涉案金額高達100億資金,非法獲利50億元。
這到底是怎樣一場令人心驚的騙局呢?
讓人相信到洗腦
7月16日,河北衡水54歲的嫌犯劉某,被警方抓獲。隨著這位海匯國際境內總負責人落網(wǎng),這起橫跨五年、涉案資金超百億、波及近百萬會員的金融傳銷大案,終于全部審理完畢。
這可不是一般的傳銷案,光是境內注冊會員就超過90萬人,傳銷層級最多到32級,非法獲利50億元,影響范圍包括港澳臺、東南亞等地。
在近年來國內的金融傳銷案件中,它的涉案金額和波及范圍都排在前列。
2018年,海匯國際以“外匯投資”名義上線。其實,這就是一場“拆東墻補西墻”的龐氏騙局,根本沒有真實的外匯交易,承諾的“高額返利”都是用新會員的錢支付給舊會員。
要讓近百萬人拿出錢來,光說“收益高”還不夠,海匯國際先給自己打造了“可信”的形象。
平臺對外說自己是馬來西亞的綜合性集團,業(yè)務包括金融、珠寶、地產,CEO是馬來西亞拿督Ken Lim,很多投資者覺得“拿督”這個頭銜,就代表有實力。
為了讓說法更像真的,他們還謊稱和“卓德外匯”有深度合作,甚至說受加拿大金融交易與報告分析中心監(jiān)管。
更聰明的是偽裝“權威”,他們參加上海理財博覽會、深圳金融博覽會,還拿到了“年度創(chuàng)新金融技術獎”。
展會上,穿西裝的“講師”們拿著漂亮的宣傳冊,把“外匯投資”“保本高息”說得好像很有道理。
而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像是“官方認可”的場景,其實都是花錢買的,所謂的“獎項”,是一些商業(yè)展會為了賺錢發(fā)的,說的“受監(jiān)管”,也沒得到加拿大官方的確認。
但就是這些編造的謊言,讓不少不太懂金融的投資者放下了戒心。有人后來回憶:“當時看他們參加那么大的展會,還有‘拿督’站臺,真以為是家靠譜的國際大公司。”
傳銷加龐氏
光包裝還不夠,還得讓錢不斷進來,讓投資者愿意拉人入伙。海匯國際設計了一套相互關聯(lián)的運作方式。
平臺的技術是劉俊偉開發(fā)的,這個交易系統(tǒng)看著普通,其實根本沒對接真實的外匯市場,所有“交易數(shù)據(jù)”都是后臺編的。
他們的資金流轉方式也有問題,財務負責人陳姝含找親友借了93張銀行卡,專門用來收會員的錢。
這些錢一部分給舊會員當“返利”,另一部分轉到境外,通過兌換虛擬幣來掩蓋資金去向。
這還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最少要交1500美元,還得有上線的邀請碼才能注冊。
這個“邀請碼”機制就是傳銷的典型特點,每一級會員拉來下線,都能拿到提成,層級越高,提成比例越大。32級的設計意味著,只要能拉來足夠多的人,就算自己不“投資”,也能賺錢。
更關鍵的是“雙賬戶”設計,注冊后會有“交易賬戶”(說是用來外匯交易)和“保險賬戶”(說是用來保本)。
但“保險賬戶”里的錢不能直接取,必須拉新會員才能兌現(xiàn)“盈利”,拉的人越多,能拿到的收益就越多。
這一下就把“提現(xiàn)”和“拉人頭”綁在了一起,不少人明知道可能有問題,為了拿回自己的錢,還是硬著頭皮拉親友進來。
為了擴大規(guī)模,他們線上線下一起推廣。線上,在廣告、理財群、網(wǎng)紅推廣里都說“月收益15%”“年化60%”,還配上假的“盈利截圖”。
線下,他們會開“外匯投資分享會”“財富自由培訓”,展示“盈利截圖”,宣傳能“快速致富”。
一開始,他們確實會給一些返利。有人投了幾萬塊,第一個月真拿到了幾千元“收益”,就趕緊加大投入,甚至把養(yǎng)老錢、親戚的借款都投進去。
但這只是騙局的“誘餌”,用新錢還舊賬的龐氏模式,肯定長久不了。
從發(fā)現(xiàn)到收網(wǎng)
2021年9月的一個下午,湖南衡陽警方清查酒店里的“外匯投資分享會”,沒想到牽扯出這么大的案子。
控制了現(xiàn)場組織者唐某燕等人后,警方順著線索,很快找到了平臺技術負責人劉俊偉和財務負責人陳姝含。
據(jù)調查,劉俊偉從平臺流水中抽1%當“維護費”,光讓陳姝含轉走的1.4億元,就被他用來買房了,陳姝含管理的93張銀行卡,流水經(jīng)常上億元,有些卡還直接寄到境外操作。
隨著線索越來越清楚,警方意識到這不是單個案件,而是涉及全國的特大傳銷案。
2022年2月,案件正式立案。同年7月,公安部安排23個省區(qū)市,開展兩次集中抓捕,從一線推廣人員到核心管理層,一層層深挖。
到2024年6月,劉俊偉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判8年,罰款200萬元。陳姝含因妨害信用卡管理、掩飾犯罪所得罪被判3年6個月,罰款15萬元。
直到2025年7月境內總負責人劉某落網(wǎng),這場持續(xù)四年的偵破行動才結束。
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這起案件里,受害者的經(jīng)歷讓人同情。有退休老人拿出一輩子的積蓄,有年輕人透支信用卡“賭一把”,還有人拉著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投資”,最后大多是血本無歸。
更復雜的是他們的身份,不少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有人一開始確實拿到了“返利”,但為了把“保險賬戶”里的錢取出來,不得不拉親友入伙。
等騙局垮了,自己虧了錢不說,還成了親友眼里的“騙子”。
直到案發(fā),還有人拿著“投資50萬賺了10萬”的截圖問明明賺了錢,怎么會是傳銷?
他們沒明白,那10萬其實是自己本金的一部分,或者是別人的本金;也沒看清,所謂的“高收益”是建立在“拉人頭”的傳銷模式上的。
海匯國際的結局給所有人提了醒,金融傳銷再隱蔽,也有這些特點,要交入門費、靠拉人頭賺錢、層級復雜(比如32級)、沒有真實交易(像這起案件里的虛假外匯投資)。
投資還是要選合法渠道,比如國債、銀行理財,別想著“一夜暴富”。
海匯國際的故事結束了,但金融傳銷的陷阱還可能出現(xiàn)。只有保持理性,守住本心,才能在各種“投資機會”面前保護好自己的錢。
參考資料:大象新聞、界面新聞
免責聲明:本賬號部分圖片和內容,都來自官方媒體或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存在侵權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立馬刪除,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一部分進行了潤色,如有雷同,請不要當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