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1衛星
1988年,以色列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地平線-1,成為全球第8個具備衛星獨立研發和發射能力的國家和第3個擁有自主研發偵察衛星的國家。此后,以色列逐步構建起極具國際競爭力的航天產業。作為一個資源有限且長期面臨外部安全威脅的小國,以色列之所以涉足當時被大國壟斷的航天領域,主要原因是國家安全需求的驅動。以色列的太空計劃與其建國前提出的“鐵墻”理論和建國后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契合,旨在提高對敵預警和威懾能力,同時展示自身國力。本文從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戰略考量切入,討論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歷程、商業化轉型及其戰略意義。
以色列在人口、面積和軍隊規模上與周邊阿拉伯國家差距明顯,且戰略縱深嚴重不足。在1981年啟動衛星研發計劃以前,以色列已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爆發四場大規模戰爭。在此環境下形成的國家安全戰略構成了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直接戰略動因。
雅博廷斯基的“鐵墻”理論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的思想內核源自20世紀20年代修正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澤夫·雅博廷斯基提出的“鐵墻”理論。1921年,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爆發沖突后,雅博廷斯基提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無法和平解決領土分歧。因此,他主張猶太人修建“鐵墻”,從而迫使阿拉伯人接受猶太國的存在,并認為這是實現和平的惟一路徑。盡管修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與本·古里安領導的勞工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存在競爭關系,但“鐵墻”思想最終為后者所接受。建國后,面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威脅和持續的巴以沖突,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在事實上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修建“鐵墻”的傾向,即通過軍事優勢和強勢軍事行動保障自身安全。
本·古里安國家安全戰略思想以色列建國后,本·古里安在評估戰略環境后得出結論: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長期戰爭難以避免。于是,他將威懾提升為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原則,使其與預警、決定性勝利共同構成三大戰略支柱。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關鍵是塑造強硬的國家形象,向敵方傳遞以色列一旦受襲便會展開強有力反擊的信息,迫使對手最終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在1953年的《軍隊與國家》報告中,本·古里安明確了以色列構筑“鐵墻”的具體方式。
一是建立質量型優勢。為彌補數量劣勢,以色列應著力發展科技、先進武器裝備、高素質人才和新型作戰方式等。基于此,以色列建立起強大的軍工企業體系,并啟動了衛星和核武器等小國鮮有涉足的研發計劃。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等軍工企業為后來的衛星研發和運載火箭設計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與人才資源。二是維持一支規模較大的軍隊。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其現役軍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保持規模龐大的預備役力量。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以色列召回的預備役人員多達36萬。三是通過決定性勝利制造累積性威懾。傳統的威懾旨在避免敵方進攻,戰爭的爆發常意味著威懾失效。但以色列的威懾戰略相對靈活,強調通過反復的軍事勝利實現威懾效果累積。四是爭取大國支持。建國之初,以色列與法國在安全方面合作緊密。第三次中東戰爭后,隨著美以特殊關系的形成,美國開始長期承諾維持以色列的“質量型軍事優勢”(Qualitative Military Edge)。
總之,雅博廷斯基和本·古里安雖然并非以色列太空計劃的直接發起者,但其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為后來衛星計劃的提出和航天產業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某種意義上,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是國家安全戰略演進的具體體現,其核心目標在于打造延伸至太空域的“鐵墻”,進一步強化國家的生存能力與戰略主動權。
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深受國家安全戰略驅動,高度契合以色列建國以來應對生存威脅、構建戰略威懾和實現安全自主的國家安全考量,其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安全驅動階段以色列航天產業的核心能力集中在小型衛星的研發、制造、發射和運營。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色列高層便敏銳洞察到航天產業的戰略意義,在以色列最高學術機構科學與人文學院設置了太空研究委員會。1961年7月,以色列成功試射沙維特-2探空火箭,在運載火箭研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1979年《埃以和約》簽訂后,以色列不得不歸還之前占領的西奈半島。為避免“贖罪日”戰爭重演,以國防部于1981年啟動偵察衛星研發計劃,以加強自身預警能力。1982年,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梅納赫姆·貝京、國防部長阿里埃勒·沙龍以及國防部總干事阿哈龍·哈拉米準將舉行秘密會議,決定成立以色列航天局(ISA)。該機構于1983年正式成立。
EROS-A衛星
以色列航天局表面上是協調民用航天產業發展的民事機構,但其實際職能為滿足以色列的安全需求。貝京要求,只有內埃曼(首任航天局局長)有權代表以色列航天局在公開場合發聲,從而將整個軍工計劃“偽裝”為一項科研活動。實際負責衛星計劃的部門是以色列國防軍軍事情報部(阿曼),具體研發單位為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等國有軍工企業。
在明確組織架構后,以色列發展衛星計劃還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以色列東部鄰國均為敵對國,向東發射衛星一旦失敗,可能被伊拉克或約旦等東部鄰國視作宣戰行為,因此以色列只能逆地球自轉方向,向西發射衛星,難度較大;二是以色列面臨財政和人力資源短缺等問題。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埃胡德·巴拉克等政治家和以色列空軍高層都反對太空計劃。為減少項目推進阻力,以色列只能最大限度減少運載火箭的荷載,將小型衛星作為以色列的主要研發方向。1988年,在經歷了兩次發射失敗后,以色列成功使用沙維特運載火箭將地平線-1衛星送入太空。此后,以色列將小型衛星作為研發重點,逐步建立起全球領先的航天產業體系。
艱難的商業化轉型自20世紀90年代起,以色列著手開拓航天產業的商業化道路。90年代初,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自主研發了阿摩司-1通信衛星。1993年,以色列成立了SPACECOM公司,負責運營和管理阿摩司系列衛星,顯著加速了航天產業商業化轉型的進程。2005年,SPACECOM公司在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截至目前共運營有四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此外,以色列航天局還設立了ISI公司,借助地平線系列衛星的先進技術,為全球市場提供高分辨率衛星圖像服務。2000年12月,ISI公司研發并成功發射的EROS-A衛星,是繼美國IKONOS-1衛星之后全球第二顆商業高分辨率衛星。
21世紀初,以色列航天工業因缺乏連貫政策引導和明確規劃而陷入困境。富創公司(Futron)2009年發布的《航天競爭力指數》報告指出,以色列在航天技術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其商業化程度嚴重不足。面對這一局面,時任總統希蒙·佩雷斯于2009年11月成立國家任務小組,旨在制定更側重民用和科學航天活動的產業發展戰略。2010年6月,該小組提交的報告建議政府優先考慮民用航天計劃,建議連續5年向以色列航天局提供約8200萬美元的年度預算,力爭在10年內將以色列的航天產業年銷售額提升至30~50億美元。自2014年以來,以色列航天局的年度預算僅維持在2000萬美元左右,遠低于報告建議的數額。1998年地平線-4偵察衛星、2004年地平線-6偵察衛星和2016年阿摩司-6民用衛星的發射失敗,也給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蒙上陰影。
奧費克-13偵察衛星
搭載奧費克-13衛星的沙維特-2火箭發射升空
以色列航天產業改革發展期2012年,以色列航天局正式啟動民用航天產業改革計劃。此后十多年,以色列航天局聚焦核心項目攻關,加大對中小型航天公司的支持力度,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2022年,以色列民用研發委員會宣稱,民用航天產業將成為以色列未來5年的重點發展領域,在此期間政府將投入約1.8億美元,以提升該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聚焦核心項目攻關。這一時期,以色列航天局通過國際合作主推三個核心項目。一是以色列與法國共同啟動的VENμS衛星計劃。該衛星使用12個光譜波段成像,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衛星圖像,用于監測環境變化。該項目彰顯出以色列在航天技術領域強大的研發能力:衛星載荷設備由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旗下的光電公司開發;衛星平臺開發以及載荷系統集成由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負責;霍爾效應推進系統由拉斐爾先進防御系統公司研發。二是執行太空望遠鏡任務的紫外瞬態天文衛星(ULTRASAT)項目。該項目于2019年由以色列航天局和魏茨曼科學院聯合啟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也參與其中。該衛星預計于2026年發射進入地球靜止軌道,用于研究黑洞、引力波源和超新星。三是創世紀登月計劃。2019年,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創世紀1(Beresheet 1)探測器送入月球軌道。該探測器雖未能實現軟著陸,但標志著以色列在深空探測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20年,以色列科技部宣布啟動創世紀2(Beresheet 2)登月計劃。
創世紀1探測器
助力本土中小航天企業發展。為提升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競爭力,構建完善的商業生態系統,以色列改變了以往由少數大型國防企業壟斷的發展模式,大力扶持航天初創公司。為此,以色列航天局與以色列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創立了Earth & Beyond太空科技孵化器,為航天初創公司提供專門的資助渠道,推動現有技術向航天應用轉化。通過這些舉措,以色列涌現出一批具備獨角獸潛質的中小型航天企業:SpacePharma公司研發適用于微重力環境的微型太空實驗室;Helios公司探索從月球風化層中提取氧氣的方法;SpaceIL公司負責研發創世紀月球探測器;BeetleSat公司提供納米衛星寬帶通信解決方案;Noohra公司開發了專利短波紅外成像系統,監測溫室氣體排放;FEI Zyfer公司設計制造的航天振蕩器占據全球80%的市場份額。截至目前,以色列民用航天領域已擁有60余家初創公司,業務涵蓋衛星制造、太空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
支持學術機構參與航天活動。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航空工業公司與以色列科技部合作開展本·古里安大學衛星(BGUSAT)研發計劃。該衛星僅重5千克,于2017年成功發射。地面人員通過控制該衛星相機的拍攝角度,使其在不同運行軌道上多方向拍攝目標區域。通過分析拍攝的圖片,可監測氣候、地面濕度以及不同地區的植被情況。此外,在以色列航天局的支持下,以色列理工學院阿舍爾太空研究所于2021年發射了3顆參孫(Samson)衛星。特拉維夫大學也先后獨立設計并發射了多顆特拉維夫大學衛星(TAUSAT)。
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與國家安全戰略緊密相關,是提升軍隊作戰效能、增強對敵威懾和提高自身國際地位的關鍵途徑。
提升軍隊作戰能力以色列偵察衛星在戰前發揮關鍵預警作用,戰時則提供有力情報保障。1988年地平線-1衛星的成功發射,極大地提升了以色列對周邊安全態勢的感知能力。隨著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的演變,阿以矛盾逐漸被以色列與以伊朗為核心的“抵抗軸心”之間的對抗所取代,敵方地理位置距離更遠,分布更分散,偵察衛星相對于其他傳統情報偵察方式的優勢更為明顯。2019年,阿維夫·科哈維擔任總參謀長后提出“決定性勝利”(Decisive Victory)作戰概念,并于2020年啟動針對國防軍的動量多年計劃(Momentum Multi-Year Plan),強調利用包括航天情報在內的技術優勢,通過快速、精準的多域聯合行動,短時內摧毀敵方核心能力,以較低代價達成軍事目標。
增強戰略自主性以色列通過自主研發偵察衛星降低了對美國衛星圖像的依賴,提升了自身的戰略自主性和決策獨立性。長期以來,以色列雖為美以特殊關系的受益者,但也受美掣肘。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夕,以色列駐美武官曾向美國防部請求獲取敘利亞和埃及軍隊部署情況的衛星圖像,但遭到美國拒絕。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擔任美國總統之初,美以關系處于低點。1981年,以色列軍事情報部向美國防部請求獲得伊拉克核反應堆的衛星圖像,再次被拒。同年,以色列摧毀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后,美國限制了以色列獲取衛星圖像的權限,將可提供圖像區域嚴格限定在以色列邊境250英里(約402千米)以內。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迫使以色列自主啟動衛星研發計劃。
提升對敵威懾能力以色列通過衛星計劃加入“國際太空俱樂部”,能夠有效提升自身威懾力。國際社會通常將太空計劃視為具有較強和平屬性的合法行為,但這一行為可向外界傳遞出極強的威懾。由于洲際導彈與運載火箭的核心技術高度相似,沙維特衛星運載火箭的問世意味著以色列已擁有遠程導彈技術,甚至具備一定的反衛星能力。此外,以色列被普遍認為擁有戰術級核武器。如此,遠程導彈技術也使其擁有了遠程核打擊能力。以色列的杰里科導彈就是在沙維特-2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研發,此后以色列繼續研發出多層立體導彈防御系統。
拓展對外關系太空項目的技術門檻較高,常通過多國協作的方式開展。鑒于此,以色列通過太空合作不斷拓展其對外關系。以色列航天局成立后,美以兩國在民用航天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以色列航天員伊蘭·拉蒙曾執行哥倫比亞號STS-107任務。2010年,美以兩國國防部共同啟動太空態勢感知計劃(SSA)。2015年,美軍戰略司令部與以色列簽訂太空態勢感知數據共享協議。同年,以色列航天局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決定加強雙方人員交流,共享科研數據和設施。
以色列還參與了歐洲航天局的木星冰衛星探測器計劃,并與意大利航天局聯合發射了DIDO3微型衛星。以色列與印度也開展了航天合作。2017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成功發射了以色列阿摩司-6通信衛星。在《亞伯拉罕協議》簽訂后,阿拉伯國家也成為以色列在太空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2021年10月,以色列與阿聯酋正式簽署創世紀2登月計劃的合作協議。
驅動經濟增長以色列航天產業不僅在國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經濟效益也不容小覷,已成為以色列創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勤以色列”的報告顯示,2023年,以色列航天技術行業吸引了3.14億美元的投資。航天技術創新推動了高科技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電子信息、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根據以色列航天局2025年2月發布的報告,2023年該國航天產業為國民經濟創造了約17億美元產值,提供了約7200個就業崗位。該報告預計,2050年航天產業年產值將達到27億美元,從業人員規模有望擴大至1.8萬人。由此可見,航天產業已經且將繼續在以色列經濟發展中發揮引擎作用。
以色列航天產業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引擎作用
以色列航天產業的發展與“鐵墻”思想密切相關
自冷戰以來,太空域是大國展示其綜合國力的重要場所。面對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以色列于20世紀80年代初啟動太空計劃,以解決迫切的現實情報需求,全方位提升自身威懾力。以色列發展太空能力和航天產業與其建國前的“鐵墻”思想密切相關。借此,以色列以更易于被國際社會接受的方式,加大了對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威懾。20世紀末以來,以色列所處的戰略環境發生顯著變化,與阿拉伯國家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斷下降,而伊朗和地區非國家行為體對以威脅不斷增大。以色列周邊國家的航天產業得到飛速發展。近年來,多個中東國家成立了專門的航天機構,給以色列帶來新的挑戰。因此,以色列適時調整航天產業戰略,更加側重民用航天產業的發展,加大了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使該產業更大程度發揮經濟推進器的作用。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以色列的經濟競爭力,也可為國家安全提供持久支撐。未來,面對地區安全環境和全球產業格局的演變,以色列可能在小型偵察衛星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一方面保持軍事航天產業的技術優勢,增進航天情報對防空反導作戰的支撐;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航天產業的融合與合作,助力國家經濟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