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經濟運行呈現哪些特點和亮點?中國經濟時報策劃推出“六問經濟半年報——解盤年中經濟亮點”系列報道,從經濟如何向上、結構如何向優、動能如何向新、產業如何向綠、外貿如何向好、民生如何向暖六個維度,觀察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之“量”、轉型之“效”、發展之“質”。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子勛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受美國單邊關稅政策擾動全球供應鏈等因素影響,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速較一季度有所放緩,但仍實現了5%以上的增長,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上半年5.3%的增速不僅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也為完成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提供了重要支撐。
呈現穩中向好趨勢性特點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敝袊暧^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楊宜勇指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較2024年同期增速小幅回升,呈現三大趨勢性特點:一是新舊動能轉換加速,二是需求結構再平衡,三是宏觀風險進一步緩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說,上半年經濟形勢延續去年四季度回升向好勢頭,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趨勢性特點。具體體現為生產增長較快、服務加速增長;消費形勢明顯轉好;制造業投資平穩增長;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核心CPI溫和回升;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磊表示,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亮點突出。首先,居民名義可支配收入和名義消費增速長期領先于名義GDP,上半年分別增長5.3%和5.2%,反映出中國經濟動能持續轉換,有利于經濟的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其次,工業生產持續增長,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增速保持強勁增長,體現了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成果,也是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重要體現。再次,出口表現強勁,彰顯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和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財政稅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清彬指出,上半年居民收入實現了平穩增長,與穩中向好的經濟運行態勢、總體穩定的就業形勢密不可分。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4%,比GDP實際增速快0.1個百分點,表明人民群眾能夠持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獲得感不斷增強。
經濟增量邁上新臺階
從經濟增長的總量、增量、質量來看,中國經濟運行透露出積極變化。
楊宜勇表示,二季度經濟環比增長1.1%,表明經濟內生動力增強。但6月PMI仍處于榮枯線邊緣,顯示出復蘇基礎需鞏固。此外,全要素生產率(TFP)、貢獻率不斷提升,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97%,顯示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但需要關注中小企業盈利改善滯后的問題。
劉向東指出,上半年經濟總量超過66萬億元,全年有望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這一增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同時,經濟質量穩步提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產業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助力新產業新業態提質發展,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生產需求穩定增長
從生產端和需求端來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態勢明顯。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8654億元,同比增長2.8%。
在楊宜勇看來,生產端實現了三大突破,即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5.6%,智能制造裝備占比接近50%;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6.2%,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突破40%。需求端則實現了三個新的增長極,即銀發經濟規模延續去年發展勢頭,適老化產品增速超40%;縣域消費增速連續超過城市增速;東盟占出口份額升至22%,RCEP利用率達85%。
劉向東表示,從生產端看,生產延續良好增勢,工業向新、向綠發展勢頭強勁,以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產品高速增長;高技術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特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保持兩位數增長。從需求端看,內需總體呈穩步增長態勢,投資繼續擴大,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6%;市場銷售增速回升,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形勢較好;外需雖受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我國貨物進出口持續增長,外需增長好于預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蔡之兵指出,從發展動力看,一方面,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的較高增速是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從發展主體看,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迸發,有力支撐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全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展現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和高技術制造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下半年仍需精準施策
楊宜勇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印證了“速度換擋、質量提升”的轉型成效。下半年需要在穩預期、防風險、促創新上協同發力,尤其是要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為“十四五”收官奠定堅實基礎。
劉向東說,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仍需加力鞏固,特別是受前期高基數和政策效果減弱影響,下半年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將會更加突出,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及早出臺一攬子接續政策,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促進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政策協同發力,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認為,下半年的核心任務是將宏觀政策的“水”精準引至企業經營的“田”中,把產業升級的“火”轉化為穩定就業的“暖流”。通過政策落地增效、產業與教育深度耦合,在結構性陣痛中筑牢民生底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在蔡之兵看來,下半年應該采取精準舉措破除部分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障礙。一是進一步明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具體內涵和操作思路,釋放更為清晰和積極的信號,加快房地產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為房地產投資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二是進一步采取更為有力的促消費政策,從生育補貼、消費補貼、設備更新補貼、文旅活動開發等多方面同時著手,激發整個社會的消費活力。三是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避免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形成“優質優價、高質高價”的競爭格局,破除“價格下跌-利潤減少-生產放緩-投資下降-收入承壓-消費下降”的惡性循環。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綜合室主任、研究員杜月建議,下半年要加快“兩重”“兩新”專項債等建設資金落實,盡快出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未開工大項目的工作協調和要素保障力度,推動下半年投資保持合理增速。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發布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