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紅孩
說起來是30年前的事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個夏天,我和幾個文友到河北石家莊開會。會議間隙,幾個朋友約我一同去正定,說那里是文化古城,出過趙云、梁夢龍、范仲淹等名人。更重要的是,那里還有全國聞名的隆興寺。我那時剛到新聞單位工作不久,對什么都感興趣,又對什么都一知半解。譬如,在八十年代初,正定曾經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賈大山,他的短篇小說《取經》曾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若論文學熱度,賈大山幾乎和賈平凹有一拼。只可惜賈大山于1986年英年早逝。就是這樣一位作家,我當時只知其名,并不知道他是正定人,還當過縣文化局長,對修繕保護隆興寺等縣里的文物起過重要的作用。
到隆興寺是在上午的十點多鐘,天氣有些悶熱。佛家講眾生平等,但寺廟建筑有大小,布局根據地勢也有不同。特別是寺廟里一旦出現了高僧大德、宗師祖庭,那這個寺廟在人們心中就會無比高大。再有,一些寺廟若有皇帝敕建敕封甚至御駕親臨過,其地位就更加威名顯赫。隆興寺自然是享有盛名的,從它的建筑布局就可感受到。它的前后順序依次是天王殿、天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大悲閣、集慶閣和彌陀殿,此外四邊還有龍泉井亭、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等相關配套設施。可以想見,這座寺廟里的建筑比起其它各地,顯然要豐富得多。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考察隆興寺的建筑構成后曾將宋代建筑摩尼殿稱贊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而魯迅先生則把摩尼殿中的“倒座觀音”“千手觀音”譽為“東方美神”。2005年,央視春節晚會曾經推出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21位聾啞女孩共同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因其形式獨特,整體效果美妙絕倫,一時間火遍國內外。我在電視上看到當即就不由驚呼,太不可思議了!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是正定隆興寺里的千手觀音。
關于觀世音菩薩(民間通稱觀音菩薩),自西漢佛教傳入中國,再經不斷地中國化,觀世音菩薩和佛祖釋迦牟尼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觀音菩薩,已經成為老百姓的精神圖騰。在醫學不太發達的古代,老百姓,也包括達官顯貴,甚至到皇帝,一旦遇到疾病,或者婦女生不了孩子,人們本能的就到寺院去朝拜觀音菩薩。人們對觀音菩薩的祈求,是感于菩薩的大慈大悲,她能讓眾生脫離苦海。記得在1993年4月27日,我家里突然發生兩個親人不幸去世的人間慘劇。盡管他們都是死于疾病,也許是命中注定讓他們爺孫結伴而行,可我還是一萬個不甘。記得28日清晨,我在夢中哭醒時,忽見觀世音菩薩手持拂塵于晨曦中飄落到我的床前,很慈祥地看著我,我不由含淚對菩薩說,菩薩您為什么不早來呢,為什么要讓我和我父母經受這么大的痛苦?菩薩流淚看著我想說點什么,但又止住了。她只是用手輕輕撫摸了一下我的頭,然后將拂塵在我的臉上從上到下一劃,隨之飄向窗外遠去。那一瞬間,我感到渾身有一股暖流,我知道這是觀音菩薩親自來加持我來了。也就是從那一年,我開始使用紅孩作為我的筆名。我當然知道觀音菩薩身邊有個善財童子也叫紅孩兒,在西游記中他曾和孫悟空大戰。盡管,那不過是神話故事罷了。
在摩尼殿,我在倒座觀音塑像前雙手合十做了佛禮后,便仔細端詳觀音菩薩塑像的各種建筑美術構成。這時,我才注意到在塑像前的蒲團旁邊,有個六十歲上下的老婦人正在不停地作揖磕頭。按正常磕三個就可以了,可是,這個老婦人磕完頭后,起身往旁挪了一米,又開始作揖磕頭——如此圍著倒座觀音和千手觀音繞了好幾圈。由于老婦人磕頭太虔誠太用力,她的額頭已經滲出血漬來。我打量了一下這個老婦人,她滿頭的花白頭發,面色枯黃,身著青色上衣,好像多日沒洗了,兩只手瘦瘦的黑黑的暴露著網狀的青筋,一看就知這是在農村田間多年勞動的成果。這時,我本能地想到我的母親,母親的手雖然沒有這個老婦人如此的蒼老,可她也是幾十年如一日地插秧、做飯、養雞、喂豬、縫補衣服啊!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將右手伸進褲兜,想將僅有的一二百塊錢送給老婦人。就在這時,一個朋友對老婦人提醒道:“大媽,你這么磕頭沒有用的,還是回家吧。”對于朋友的話,老婦人似乎沒聽到,她依然堅持繞著觀音菩薩磕頭。我把手中的錢悄悄塞進老婦人放在一邊的破土布口袋里。在千手觀音塑像的一側,我悄聲對那個朋友說,你剛才的話看似是善意的提醒,但對那個老婦人來說卻猶如一把刀子,很扎心呢!朋友看了我一下,說,你看她那恍惚的樣子,日子肯定過得艱難,與其燒香拜佛,還不如回家好好的種地!我沖朋友做了一個噓的手勢,并對他說:這個婦人所以這么虔誠的燒香拜佛,她的家里一定遇到天大的難事,譬如孩子、男人生了重病,不然她怎會不惜把額頭磕破,也要求觀音菩薩保佑呢。看來她在各方面可能都無望了,才把最后僅有的一點希望留給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假如我們告訴她燒香拜佛無用,這不等于把她最后的一點希望都給澆滅了嗎?那樣,是不人道的。我的話讓朋友很是自責,他說,那我們能不能想辦法幫幫她?我說,世間苦,一切苦,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此刻幫不了別人什么,但能給對方傳遞一個善念也是好的呀!朋友聽了我的話,他雙手合十向千手觀音連連作揖,然后徑自走到老婦人的旁邊,將50塊錢塞到老婦人的手里頭后也不回地走出大殿。看著朋友的背影,我的眼睛瞬間潮濕了。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每次想到那個繞觀音菩薩磕頭的老婦人我都內心充滿悲憫。我很感謝那個夏日的上午,也很感謝那個老婦人。我總以為,在那個短暫的十幾分鐘,并不是我們幫助了老婦人什么,更多的是老婦人在當下讓我們覺悟覺醒。我常想,那個老婦人是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專門來度我們呢?進而再深思,人們到寺廟,更多的是求佛求菩薩想得到什么保佑什么,很少有人去向佛向菩薩保證什么懺悔什么。據說,現在到寺廟的年輕人很多,他們不知是信命還是信菩薩,我竊以為,只要你在人世間對己對他人多做善事,就是最好的修行。否則,你見到佛祖和菩薩,你會得到什么保佑呢!說得透一點,見菩薩容易,見自己難。
2025年7月12日于家圍
本文發表于2025年7月16日《文化藝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