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軍事頻道7月15日報道,近期,中國陸軍第76集團軍某部在西部高原的演兵場上,解放軍與四足機器人組成的“機器狼群”正展開立體突擊。偵察型機器狼率先穿越雷區,背部的4D激光雷達實時生成戰場三維地圖;緊隨其后的火力型機器狼突然臥倒,改裝后的191式步槍精準壓制300米外的模擬火力點;保障型機器狼則馱著彈藥箱,以8公里/小時的速度在60°陡坡上穩健前行。這可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中國陸軍新型作戰模式的真實報道。
作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無人裝備,“機器狼”的進化史堪稱軍工逆襲的縮影。在2024年珠海航展的動態演示中,四機編隊的機器狼以20毫秒級協同延遲完成爬坡、越障等復雜動作,其4D超廣角激光雷達可在2公里范圍內構建精度達厘米級的戰場模型。與早期“機器狗”相比,新一代機器狼實現三大突破:偵察型配備多光譜攝像頭,能穿透煙霧識別熱成像目標;火力型集成AI火控系統,百米點射散布僅5厘米;保障型采用混合電驅技術,在-40℃環境下仍能持續工作5小時。
這種模塊化設計在實戰中展現出驚人效能。在中柬“金龍2024”聯演中,偵察狼潛入建筑物實施噴火清剿,火力狼則依托自組網通信對恐怖分子據點進行精準打擊,整個過程從偵察到摧毀僅需12秒。其環境適應能力同樣令人驚嘆:仿生四足結構使其能攀爬1.2米壕溝,防沙塵密封關節可在沙漠中連續運行72小時,在海拔5300米的高原仍保持穩定機動。
畫面中還出現了一款形似“保溫杯”的單兵無人機。這款不足1公斤的裝備,通過35毫米槍掛榴彈發射器即可彈射升空,將打擊半徑延伸至500米外。模塊化設計使其兼具偵察、攻擊、運輸三重功能:偵察模式下,搭載的紅外攝像頭可穿透植被識別隱蔽目標;攻擊模式可掛載3枚破片手榴彈,對敵方火力點實施“自殺式”打擊;運輸模式則能為山地部隊投送急救包。
在第76集團軍的模擬對抗中,配備該無人機的班組偵察效率提升300%,對隱蔽目標的命中率提高65%。其操作門檻極低,士兵通過平板電腦即可完成目標圈定,AI系統自動規劃攻擊航線。更具突破性的是,這種無人機采用工業化標準部件,單價僅為傳統軍用無人機的1/10,真正實現了“人手一機”的列裝目標。
這種協同作戰在實兵演練中達到新高度:穿越機率先突入建筑物實施精準擊殺,排爆機器人同步清除爆炸物,機器狼則在地面形成火力封鎖。數據鏈的無縫銜接使偵察、打擊、保障環節實現毫秒級響應,行動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60%。
俄烏戰場正向世界表明,無人系統正在引發整個戰場的變革。畢竟,機器狼頂著模擬RPG攻擊仍能保持作戰能力,其輕量化陶瓷裝甲可抵御7.62毫米步槍彈直射,背部煙霧彈發射器能瞬間制造撤離煙幕。城市反恐場景中,士兵通過VR眼鏡操控機器狼進入建筑物,傷亡風險降低70%以上。單兵無人機則賦予基層部隊“上帝視角”,徹底打破傳統步兵的視野局限。
陸軍新大綱將無人機操作列為必修科目,第71集團軍某旅編研的2萬余字教案庫,使無人機飛手培養周期縮短40%。各部隊成立的無人機俱樂部,正涌現出一批“懂技術、精操作、能教學”的骨干力量。國產化優勢進一步加速普及:機器狼關鍵部件國產化率超70%,單臺成本僅為美制裝備的60%,而單兵無人機的工業化生產使其列裝成本大幅降低。
美國陸軍還在試驗場調試機器狗時,中國的機器狼群已在高原、沙漠、城市等多種環境中驗證作戰效能。軍事專家預測,到2030年解放軍地面作戰單元無人化率將超30%,形成“有人-無人混編”的新型戰力結構。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裝備層面,更在于作戰理念的重構——從“鋼鐵洪流”到“智能狼群”,從“人力密集”到“數據驅動”,中國陸軍正在智能化戰爭的賽道上實現領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