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界面新聞報道,菲總統馬科斯計劃啟程訪美,目標明確——在8月1日美國對菲輸美產品加征20%關稅生效前,與特朗普進行最后一輪談判,爭取降低稅率。這場被外界視為“緊急補救”的訪問,揭開了菲律賓配合美國戰略卻反遭“收割”的尷尬序幕。
故事要從幾個月前說起。自馬科斯上臺以來,菲律賓在軍事和外交上明顯向美國靠攏:開放多處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允許部署中程導彈系統,甚至在南海問題上多次主動挑釁中國,試圖配合美國“印太戰略”牽制中國海上力量。當時菲方或許抱著“投桃報李”的期待,認為這樣的“付出”能換來貿易上的優待。
馬科斯(資料圖)
但現實給了馬科斯政府當頭一棒。今年4月,特朗普以“推動貿易談判”為由,宣布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國家啟動“解放日”關稅政策,菲律賓初始稅率定為17%,是東南亞國家中最低的。當時部分菲律賓官員甚至暗自慶幸,覺得“前殖民地身份”能換來特殊照顧。然而僅僅三個月后,當關稅緩沖期接近尾聲時,特朗普在最新信函中明確要求將稅率提高至20%。
“我們配合你們的戰略,結果換來的是更高的關稅?”菲律賓貿工部長羅克在的公開表態中難掩不滿。他提到,菲方已派出談判團隊赴美,希望將稅率降至10%,并爭取半導體等關鍵出口產品免受美國即將公布的新關稅影響。但美方態度強硬,不僅未松口,還暗示可能要求菲律賓進一步開放豬肉、家禽市場,擴大醫藥產品準入。
馬科斯政府顯然沒料到“投名狀”會換來“經濟死刑判決書”。過去兩年,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動作不斷:派遣船只擅闖仁愛礁,聯合域外國家開展聯合軍演,甚至在公開場合呼應美國的“中國威脅論”。這些行為被部分菲律賓政客視為“遏華投名狀”,認為能以此換取美國的安全承諾或經濟回報。但現實是,美國只認利益不認“功勞”——特朗普在信中甚至警告,若菲方反擊,美國將“如數奉還更多關稅”。這種“只許我搶你,不許你防衛”的邏輯,徹底撕碎了所謂“盟友平等”的偽裝。
馬科斯(資料圖)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很清楚。他的核心邏輯是“越順差越加稅”:美方統計顯示,菲律賓這種“順差國”身份在他眼里反而成了“必須多交保護費”的理由。類似的邏輯也用在了巴西身上——美國對巴西產品征收50%關稅,而過去15年美國對巴累計順差同樣高達4100億美元。這種“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徹底顛覆了傳統貿易規則,也讓菲律賓成了“被收割的典型”。
馬科斯的訪美之行,更像是一場“賭博”。他行李箱里裝著降低關稅的談判方案,心里卻沒底——特朗普會松口嗎?就算勉強談下15%的稅率,菲律賓經濟就能恢復嗎?更棘手的是國內政治壓力:中期選舉后,馬科斯的支持率持續下滑,彈劾現任副總統莎拉的程序雖未成功,但杜特爾特家族的支持率卻在上升。國內通脹、失業等問題若因加稅進一步惡化,馬科斯的執政地位可能岌岌可危。
菲律賓的困境,本質上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尷尬。當美國需要“棋子”時,會用軍事合作、安全承諾拉攏;當“棋子”失去利用價值,或試圖索要回報時,關稅大棒便會落下。正如一位菲律賓學者所言:“在地緣政治游戲中,跪著的盟友比站著的對手更好掠奪。”馬科斯政府或許早該明白: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苦勞”,換不來經濟利益;寄希望于單一大國的“保護”,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馬科斯(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馬科斯能否在這場談判中為菲律賓爭取到轉機?即使暫時降低稅率,菲律賓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產業競爭力弱、依賴外部市場——仍需長期改革。更關鍵的是,菲律賓需要重新思考外交策略:繼續當美國的“馬前卒”,還是尋求更平衡的國際關系?答案或許就藏在馬科斯訪美的結果里,但無論如何,這場“保護費”之爭,已經給東南亞國家敲響了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