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生死意義的偉大戰(zhàn)略轉移。
長征開始前,周恩來連夜冒雨去見了一個人,徹夜長談回來后,說了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這個人是誰?周恩來又說了什么?
1934年,長征之初,中共中央紅軍負總責的人不是毛澤東,也不是周恩來或者朱德,而是27歲的博古。當時,41歲的毛澤東、36歲的周恩來和48歲的朱德,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
第五次反“圍剿”遭到慘敗后,中央蘇區(qū)為了保存實力,準備轉移。原本也只是打算到湖南去小走一圈,避開敵人的鋒芒,打個迂回再回來,沒有人想到會走萬里長征。
雖然最初離開危險的中央蘇區(qū)、轉兵西進的想法,是毛澤東提出的,但出發(fā)前,毛澤東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要留在這里不走。毛澤東說,他已經和紅一、紅三軍團的領導交換過意見,準備和部分領導同志留下來,在中央蘇區(qū)堅持斗爭,他們將在這里等待中央再回來。
當時的書記是博古,還很年輕。對于毛澤東的這個決定,博古深感不解,不知如何處理,就找一向深沉冷靜、威望很高的周恩來拿主意。
于是,周恩來連夜冒雨,馳馬飛奔去找毛澤東。
這一次會面,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不讓任何人打擾。他們關上房門,進行徹夜長談。談話的內容,當時沒有第三者在場,也沒留下任何記錄。而后來,二人終生對此也是只字不提,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題。
據(jù)當時的三位警衛(wèi)員回憶:當天下著瓢潑大雨,匆匆趕來的周恩來全身都濕透了,目的是勸毛澤東跟長征隊伍走。原本打算的是快去快回,但是估計連兩名當事人都沒有想到,這次談話會進行一夜。在這中間,警衛(wèi)員進去倒過水,見有人來,他們就閉口不談,直到警衛(wèi)員出去后,才又關上門繼續(xù)。
第二天一早,周恩來見到博古正在忙,就只留一句話,七個字:“他同意跟著走了。”
周恩來究竟是如何將一向有主見的毛澤東說動呢?自此成了千古之謎。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一夜的談話,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如果毛澤東不走,恐怕就有可能和留下的一大批領導人,如方志敏、瞿秋白、毛澤覃、何叔衡等一樣,在敵人的極端殘酷“圍剿”下,犧牲在革命勝利之前。
因為有毛澤東參加了長征,才有了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臨時改變方向,轉向西南;才有了確定了毛澤東領導地位的遵義會議。此后,紅軍歷經艱難險阻,最終走出困境,到達陜北,革命看到了曙光,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有時候,歷史真是命懸一線。
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當時不覺得什么,后來再看,真的是幸好如此,幸虧有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