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車發布公告,宣布與極氪科技簽署合并協議,將通過協議安排的方式私有化極氪全部已發行股份,交易完成后,極氪將成為吉利的全資子公司,并從紐交所退市。
這一看似“內部整合”的資本動作,其實遠不止于此。它是“一個吉利”戰略正式進入執行階段的關鍵一環,更是中國頭部車企在全球競爭格局劇烈變化、高質量發展要求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做出的深層次戰略重構。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在接受《寰球汽車》采訪時表示,此次私有化動作背后,或許體現了吉利在新時代背景下作出的三大判斷:政策與資本環境的變化要求主動應對、品牌價值的重估需要平臺支撐、組織效率的提升呼喚體系化協同。
中概股在美資本市場面臨隱形壓力,私有化是主動規避風險、提升戰略自由度的務實之舉
過去兩年,中概股在美資本市場持續面臨審計規則趨嚴、合規成本上升、地緣緊張加劇等多重外部挑戰,新能源汽車作為科技產業的一部分,亦在中美博弈中處于高度敏感地帶。極氪自登陸紐交所后,需要應對高頻的信息披露、靜默期限制、監管交叉等復雜機制,這對于一家仍在技術攻堅期的新品牌而言,無疑帶來不小負擔。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合規義務限制了極氪在產品發布、戰略調整、價格策略等方面的靈活性,在當前市場競爭節奏極快的環境下,這種“慢半拍”可能就意味著錯失窗口。
一位接近吉利管理層的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如今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同,保留境外上市身份不僅無法為極氪帶來估值溢價,反而拖累其戰略執行效率。如果不把極氪收回來,未來可能在美股的主動權會越來越小。這一步,是順勢,也是提前布局。”
此次合并協議披露,極氪股東可選擇將股份按每股2.687美元現金或每股1.23股吉利股份的比例進行兌換,交易完成后極氪將退市。這種“現金+換股”的靈活安排,也體現出吉利對中小股東利益的平衡與尊重。
當前市場對極氪價值認知不足,合并有助于打通估值體系、重塑資本邏輯
極氪自創立以來,在智能電動化方面持續發力,產品矩陣覆蓋中高端市場,智能座艙與智駕技術不斷進化,毛利水平也位于新勢力第一梯隊。但在資本層面,極氪作為“新品牌+境外上市”的組合體,其商業模式和價值路徑并未被充分識別,導致估值長期處于低位。
與此同時,極氪與吉利集團之間高度協同的現實,也讓其在估值上難以獨立錨定。極氪既依托于吉利的平臺、供應鏈、制造體系,又肩負獨立的研發與品牌運營目標,市場一度難以厘清其“應當以獨立科技公司估值對待”,還是“應當作為傳統車企子品牌估值”的定位。
合并后的格局將大大簡化這一矛盾——極氪將正式回歸吉利整體體系,其技術資產、產品平臺、供應資源都可以統一納入集團的財務和價值呈現中。換言之,極氪未來在資本市場的敘事方式,不再是孤立單點講故事,而是作為吉利“智能電動科技平臺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出現。
有投行人士向《寰球汽車》表示:“當前資本市場對極氪的價值識別不足,重歸吉利之后,其協同價值、產品力與研發護城河能更完整地體現出來。這有望為吉利的整體估值打開新的上行空間,也為后續資本動作留下靈活布局的可能。”
合并后的組織協同,有助于減少內耗、節約成本,實現真正的一體化效率提升
“一個吉利”的目標不只是品牌整合,而是從技術平臺到組織體系、從決策流程到資源配置的全面一體化。這場合并,就是向著這一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
此前,極氪與吉利雖在資源上早有深度聯動,但由于兩者分別為上市公司,在內部預算、財務制度、人事管理、產品排期等方面仍需“分頭走賬”,無法實現平臺效能最大化。例如在智駕系統、芯片適配、智艙架構等技術方向,雙方均有投入,造成一定程度重復。
公告披露,本次合并將創建一個統一上市平臺,“整合極氪的資產與資源,提升乘用車業務的整體競爭力”。據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合并完成后,研發、品牌、制造等部門將統一歸口,智能化底層平臺也將進一步打通,形成更加緊密的跨品牌技術中臺。
此外,這場合并也將帶來管理層級的精簡與溝通鏈路的縮短。在過去的雙上市架構下,極氪管理層需在財報期分別向兩批投資者、分析師、監管機構回應披露與質詢,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合并之后,統一平臺、統一體系、統一表達,不僅有利于管理提效,也將進一步強化吉利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組織執行力。
一位知名整車企業CTO在寰球汽車組織的烏鎮薈活動上曾經指出:“汽車已經從‘造機械’轉向‘造系統’,沒有體系化的協同組織能力,是無法形成競爭優勢的。
極氪回歸吉利,從研發到運營效率將明顯提升,這不是削弱,而是整體戰斗力的增強。”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從“規模驅動”走向“價值驅動”的拐點期。國家多次強調推進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在結構優化、技術升級、協同創新方面形成體系化能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極氪的私有化不僅僅是一次企業層面的交易行為,更是吉利主動應變、順勢而為的戰略決策。它回應了國際環境變化,修正了估值偏差,也為組織效能升級打開了空間。
隨著合并協議的落地,其“一個吉利、一套打法”的戰略路徑愈發清晰。這不僅是吉利的組織轉型加速點,也有望成為中國車企推動智能電動產業“高質量協同化”轉型的樣本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