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各地為打造“寵客地標”使出渾身解數。早在五一假期,比拼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向游客開放,首日吃掉1200斤大米;山東日照一景區日撒3000斤蛤蜊,讓游客享受“趕海”樂趣。
當文旅部門以“超預期服務”爭奪游客青睞時,“山西大同環衛工翻8噸垃圾為游客找手表”一事,卻讓這場“寵客競賽”陷入爭議。類似情況其實并非孤例,青海西寧曾倡議黨員干部“讓車位、邀游客回家”,最終因抵觸聲浪修改表述。
7月15日,有公共政策專家向南都、N視頻記者指出,在實際的文旅工作中,個體訴求的響應和公共資源的匹配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需建立起資源投入公平性和效率的評估框架”。也有專家認為,城市應該明確公共服務邊界,邊界內盡責服務,邊界外鼓勵服務。
而在文旅流量的爭奪戰中,宣傳與實效的錯位同樣值得警惕。多名學者強調,文旅宣傳應該“理解網民樸素的道德直覺”,違背常識常理常情的正面宣傳容易適得其反,還要避免用“自我感動式”敘事替代公眾視角。
山西大同環衛工翻8噸垃圾為游客找手表。
爭議:翻垃圾尋表等事件引吐槽
“我以為是兒童不見了,結果你告訴我是兒童手表不見了?”
連日來,“山西大同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表”一事,持續引發關注。
不少網友質疑:兩位環衛工是否自愿為之?他們的權益是否受到保障?當地是否存在過度服務的情況?更有聲音揣測求助者盧女士“背景深厚”,當地才會費盡心思為其尋找失物。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接受采訪時表示,城市管理局本身是一個服務單位,對12345熱線轉辦的事情接訴即辦,沒有過多考慮“值不值”的問題,此次求助的盧女士就是一位普通游客,沒有其他身份,不管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游客,他們都會提供幫助。
肖志剛坦言,此次事件對工作有促進作用,坦誠接受批評,下一步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
大同市新城環境公司清潔部部長溫東則表示,尋找途中,盧女士曾提出,“實在找不到就別找了”。但是溫東介紹,因為工人已經將垃圾都攤開了,并且手表有定位功能,會發出“滴滴”的聲音,所以他們還是決定繼續尋找。
手表找到后,盧女士確實發了微信紅包,請他轉交給兩位環衛工,但是溫東認為,這是本職工作,不應該收錢,便沒有點開紅包。此前,他們也曾在垃圾中幫市民找過藥品、鑰匙、手機、人工耳蝸等物品,沒有收錢的先例。
在當下文旅宣傳熱潮中,各地都在期望借文旅東風推動地方發展。然而,部分舉措卻在實施過程中引發爭議,甚至遭到輿論“反噬”。
今年五一假期,湖北宜昌市民王女士一行四人驅車抵達湖北恩施宣恩縣,因未預訂客房而住進宣恩縣文旅局局長王菊芳家里。有網友為此點贊,也有網友認為,“文旅局局長對旅客的感情是真摯的,但并不贊同這個做法,怎么樣去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游客住進宣恩縣文旅局局長家中。
據報道,王菊芳就此回應稱:“我沒有想那么多,游客來了之后,他們沒有找到地方住,而我只是做出一個善良的舉動,也沒有想到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
此前,青海西寧也曾引發過類似爭議。
2023年6月15日,西寧市文明辦發布《倡議書》,其中寫道,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黨員干部主動讓出自己的車位,主動貢獻自己的車輛,主動邀請游客到自己家中用餐、留宿,盡可能地為困難游客提供便利和幫助。
當地有基層公務員稱,“有點一言難盡,大家抵觸情緒很大,至少我不愿意把不認識的游客往家里帶。”許多干部認為,邀請游客回家食宿存在諸多現實問題,比如飲食衛生、住宿安全等方面難以保障,而且這一行為超出了正常服務游客的范疇,給干部自身生活帶來麻煩。
兩天后,“文明西寧”微信公眾號重新發布修改后的《倡議書》,將引起爭議的內容替換為“在特殊困難情況下,積極發揮作用,為游客排憂解難”。
寵客:各地文旅出招“搶人”
放在往常,“寵客”二字并非貶義,它是各地文旅部門使出渾身解數,用“流量”留住游客的自我宣告。
據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公布的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管理創新十佳案例,重慶市的試點“‘一子落’帶動‘全盤活’——重慶著力打造‘最寵游客的城市’”案例入選。
就在今年5月1日中午,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正式面向游客開放,首餐便吸引超3000名游客前來體驗,菜品區擺放著榮昌鹵鵝、豬油泡粑、羊肉湯、黃涼粉、回鍋肉等。
重慶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面向游客開放。
當地介紹,后續食堂還將根據游客反饋對口味進行調整,不斷優化菜品和服務,讓更多游客愛上“榮昌味道”……確保“寵客地標”成為“人心紅利”。
這座“網紅城市”還為游客專門搭建觀景平臺,給游客提供拍攝李子壩“軌道穿樓”奇觀的拍攝位,可安全、全方位“出片”;為幫游客減少往返李子壩站、鵝嶺二廠的時間,重慶專門開通了半山小巴,方便游客乘車游覽打卡;考慮到江灘上手機電量因拍照消耗快無法補充,又為游客提供了充電寶服務。
在以“好客”著稱的山東,“寵客”舉措更是不斷:有游客稱假期出游停車一直令人頭疼,淄博卻可以在旅游景點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一律免費停車;日照一景區日撒3000斤蛤蜊,讓游客充分享受“趕海”樂趣。
在湖北通山縣隱水洞景區,當地為應對客流高峰,迅速推出“五一寵客計劃”,通過多方資源協調、精細化服務贏得游客。
當地政府協調交通、文旅、市監、衛健等部門成立假日聯合指揮部,在高速出口增設旅游咨詢服務站,開通免費接駁專線;核心景點設置分流閘機,配合電子導覽屏的實時客流熱力圖,將平均排隊時長壓縮至20分鐘以內;100多名“通山紅馬甲”志愿者活躍在各景區各節點為游客提供免費地圖、應急藥品、自拍桿、幫拍等必要、特色服務;餐飲商戶簽訂“誠信經營承諾書”,景區統一定價。
觀點:應明確公共服務邊界
“‘寵客’是地方文旅部門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公共服務手段。”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薛嵐向南都記者分析,其本質是通過提供超出游客預期服務的方式,以提高游客旅游體驗水平,同時通過媒介傳播實現宣傳營銷的目的。
“理想的‘寵客’方式可以實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的互利共贏。”薛嵐認為,一些“寵客”方式之所以存在爭議或者被詬病,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公私不分”,即利用私人資源為公共服務,二是“成本遠大于收益”,即過度浪費私人或公共資源但收益有限。
五一假期,恩施宣恩縣在體育館內為游客提供應急住宿。
“提供增值服務值得鼓勵,但是不應轉嫁給無法拒絕這種要求的基層員工。城市應該明確公共服務邊界,邊界內盡責服務,邊界外鼓勵服務,而不是模糊這種邊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向南都記者指出,這也是對游客的一種公共教育,出行旅游要做足功課和周全準備,“而不是寄希望于當地政府和所有人,為他們毫無準備和說走就走的出行買單”。
可以看到,無論是翻8噸垃圾撿手表,還是為游客“貢獻”私車、讓渡私人空間,在實際的文旅工作中,個體訴求的響應和公共資源的匹配度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光告訴南都記者,在公共資源投入過程中,需建立起資源投入公平性和效率的評估框架。比如,為找回一塊手表而投入大量人力及潛在環境成本,既不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則,可能占用本應用于更重要公共服務的資源,且受益對象僅為個體。
“基于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具廣泛意義的評估體系。”陳光提到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需求本身的合理性評估,判斷個體的需求和訴求是否基于不可抗力或特殊情況;資源投入評估,從公共政策角度出發,要考量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政策執行后可獲得的公共效益是否匹配。
公共利益的影響評估,政府的所有行為,都應致力于讓公眾在接受公共服務時得到真正所需的滿足,減少負面影響的產生;替代方案評估,在響應公共服務需求時,需考慮是否存在更高效、低成本的滿足方式。例如,政府可改變直接投入成本的方式,借助第三方、企業,通過公私合營模式,或是利用商業模式等,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政府部門平衡利弊、制定好政策的基礎上,各地文旅工作還需要通過“宣傳”這最后一環,觸達受眾。如何借助流量順勢而上,而不被其吞噬和裹挾?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曹艷輝告訴南都記者,文旅宣傳應該把握好時效度和多元主體的價值判斷,“理解網民樸素的道德直覺”,違背常識常理常情的正面宣傳容易適得其反。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表示,城市應將重心放在打磨旅游產品、優化基礎服務上,口碑才是長效流量的核心。
“宣傳前需換位思考,內容是否符合公眾認知邏輯?是否可能引發誤解?避免用‘自我感動式’敘事替代公眾視角,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呈現,避免‘捧宣傳、輕落實’。”郭全中說道。
當前,暑期“文旅熱”正在持續,各地又將如何發力?
出品:南都即時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韋娟明
主筆:南都記者 周敏萱
采寫:南都記者 周敏萱 敖銀雪 實習生 楊益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