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足又一次站在了東亞杯的第三名線上,這次靠著黃政宇的進球1:0拿下中國香港,沒能突破歷史最差戰績,說實話,這一幕球迷們并不陌生,大家心里都清楚,這場贏球的含金量有多少,徐陽賽后的一句話,直接點破了本場的真相——國內聯賽節奏慢,主教練能調的空間有限,贏球靠的還是那點臨場發揮和陣容微調,國足要想真正往前走,光靠幾場小勝遠遠不夠。
其實比賽過程挺寫實的,久爾杰維奇這次首發選擇了徐新和黃政宇雙后腰搭檔,這算是個務實的選擇,徐新的防守硬度給了黃政宇更多向前的空間,這才有了那個關鍵進球,說白了,就是把有限資源最大化,打香港這種級別的對手,效果還行,但遇到日韓呢,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種攻防速度、轉換節奏,國足根本跟不上,這場比賽的攻防節奏一慢下來,黃政宇能插上,能拼搶,能抓機會,但比賽整體觀賞性和技術含量,說實話,真不高。
問題來了,國足到底卡在哪,徐陽說得很直白,還是聯賽的問題,節奏慢,強度低,俱樂部的攻防速度提不上來,國家隊就只能這么慢慢磨著,在東亞杯這種窗口期,短時間靠主教練臨場調整,頂多是“縫縫補補又三年,沒辦法真正解決根子上的問題,國內一堆球迷看完比賽,估計都在想,這種水平打亞洲三流還行,遇到日韓,分分鐘就被打回原形。
場上細節也說明了一切,上半場國足還是靠老套路控住了局面,下半場變陣換上年輕球員,場面沒崩,但也談不上有多大驚喜,蒯紀聞這小伙子確實有點東西,人球結合能力在同齡人里算得上不錯,像網友說的,有點未來國足進攻發動機的味道,不過能不能挑大梁,還得看聯賽能不能給他們成長土壤,這批年輕人整體表現算是合格,但別忘了,這只是中國香港,不是日本韓國,勝利的參考價值其實很有限。
說到后防線,這次三場小組賽其實交出的答卷并不理想,蔣圣龍、朱辰杰這對中衛組合在聯賽里磨合得夠多了,但朱辰杰比賽中處理球還是有點“迷之操作,有幾次漏人,看的讓人捏一把汗,邊后衛更是成了短板,高準翼首戰受傷后沒再登場,后面輪番上陣的吾米提江、汪士欽、巴頓,表現都很一般,這跟集訓名單上的邊后衛儲備不足有直接關系,換帥之后,教練組得趕緊挖新人,不然再碰強隊還是被爆的命。
這場比賽輿論場上并不熱鬧,球迷們的熱情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贏中國香港沒人喊熱血,輸了才是真正的輿論地震,現在這種“小福即安的氛圍,說白了,就是大家對國足的要求已經降到底線了,本場勝利最多算是止損,討論度還不如某些俱樂部轉會新聞高,網友們最多點贊回懟幾句,真要噴也噴不動了。
回頭看東亞杯這三場,國足攻防節奏慢、后防線不穩、邊后衛短板突出,優點是少數球員能抓住機會,年輕人有一點活力,但整體來看,和日韓的差距還是擺在那,靠一場小勝洗白不現實,徐陽點評說國足全方位落后不是一個人能解決的,這話聽著扎心但實在,想進步只能靠各方面一起發力。
其實大家最關心的,不是這場1:0的結果,而是中國足球到底還有沒有希望,能不能別再擺爛下去了,這一屆東亞杯算是又一次警醒,主教練的臨場調整可以救一時,但救不了根本,俱樂部聯賽不提高,青訓不下功夫,國家隊再怎么對噴、再怎么調整陣容,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最后,國足這場贏球其實像極了最近幾年中國足球的縮影——問題都在,解決沒看到,偶爾有亮點,但大局依舊,大家都在等一個變革的拐點,徐陽的那句“贏球關鍵還是陣容搭配和個別球員努力,其實也是對現狀的無奈承認,國足想真正走出低谷,靠一個進球、一個勝利遠遠不夠,關鍵是得有人帶頭破局,各方真正動起來,否則下一個東亞杯,劇情大概率還是老樣子,你說巧不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