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現(Emergence),是生成式AI浪潮的一個關鍵現象:當模型規模擴大至臨界點,AI會展現出人類一般的智慧,能理解、學習甚至創造。 「涌現」也發生在現實世界——硅基文明一觸即發,AI領域的創業者、創造者,正在用他們的智慧與頭腦,點亮實現AGI的漫漫征途。 在新舊生產力交替之際,《智能涌現》推出新欄目「涌現36人」,我們將通過與業界關鍵人物的對話,記錄這一階段的新思考。
文|鄧詠儀
編輯|蘇建勛
訪談玉伯,很難。他不僅有自己的小宇宙和即刻賬號,經常發表一些很有“人味”的觀點,如果你去搜關于玉伯被采訪的播客,更是滿滿一屏裝不下的歷史記錄。
他的經歷已經在不同場合敘述過多次:2008年進入阿里,做過技術、做過內部頗有口碑的文檔產品“語雀”,管理數百人的團隊,再到字節擔任飛書產品副總裁。
在創立新公司YouMind后,玉伯帶著十余人的團隊做創作者AI工具,希望為各種類型的創作者——記筆記、寫文章、做播客、做視頻、寫小說的創作者,提供一站式 AI 創作工作間(AI Creation Studio)。
近期,YouMind也正式完成了第二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千萬美元。
在跳出大廠創業后,玉伯不止一次表示,厭惡“大廠高管”的標簽,有人直接稱呼他為“叛逆高P”。
不過,玉伯是一個很好的聊天對象,他樂于表達,且姿態真誠,就像他的社交平臺簽名所說:“一個誠實的人。”
△YouMind的初始界面,從一個輸入框開始創作 來源:YouMind
壓力給到了我們。在聽完、看完玉伯的大多數訪談內容后,我們在杭州見到了他,談話起點也從更本源的、做產品的動力開始:“你是物理系畢業,之前的幾份工作經歷也更偏效率產品的開發,為什么想要做一款創作者產品?”
“這個問題還真沒人問過。”玉伯說,隨即他又用一種害羞的語氣告訴我們:“你們可能不會想到,我的高考語文作文是滿分,在大學里還出過詩集。”
玉伯在公眾表達上非常活躍,在阿里時,就因為在內網敢說真話被很多人視為“嘴替”。創立YouMind后,他一直和創作者保持高頻溝通,了解他們的創作環境和習慣。
2023年,ChatGPT爆火不久,類似Rewind.ai這樣的產品,曾經是人們對通用人工智能(AGI)雛形的想象——它能記住一個人的所有信息,從而給出更懂你的答案。
但在和幾百個創作者聊天后,玉伯想問一個問題:“人類真的需要記住這么多信息嗎?”
他認為,AI的“遺忘”,是一種很好的特質。
這也決定了YouMind的定位——不是類似Evernote、Notion這樣的知識庫,也不是釘釘、飛書文檔這種主打協作的效率型工具。
YouMind專注在時效性更強的、基于項目的創作場景。“比如很多創作者來采訪嘉賓,要寫文章,一般提前兩三天才會開始準備,YouMind就是為這準備的。”玉伯舉了個例子。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一位小紅書創作者,如果看到2025年的蘋果發布會WWDC,想寫一篇小紅書筆記進行總結,TA要做的事情就很簡單:
打開YouMind,新建一個創作板(Board),輸入“WWDC 2025最新資料”;
等待AI搜索并整理好資料,進入Board工作區;
在右側的工作區,用戶能夠選擇查看AI保存和整理好的各種資料,過程中可以記筆記、搜索更多資料、修改報告等等,在學習中也完成了創作。
△來源:YouMind
簡單來說,YouMind不希望成為一個鼓鼓囊囊的背包,把所有信息塞進去,而是想做“AI時代的紙和筆”——直接把紙筆遞給用戶,讓他們馬上開始創作。
創作的“冷啟動”時間會被縮短很多。無論是做一個PPT,還是寫一篇筆記,如果創作者難以動筆,YouMind的AI助手能迅速給出思路、幫助找資料、寫草稿、配插畫等等,陪伴用戶一起創作。
但在產品上克制的反面,是YouMind對內容形態的野心。
對YouMind的演進路線,玉伯用了8個字來概括:“萬物化稿,稿生萬物”。在未來,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模態的內容之間,一定可以相互轉換。AI應用創業者要做的,只是要跟著底層的模型不斷演進。
在剛剛過去的6月,YouMind已經更新到了“0.3版本”:提供找資料和寫稿的一體化 AI Agent 體驗,同時 iOS App 也已上架第一版(搜索 YouMind 可下載)。接下來,YouMind很快也會上線多模態的相關功能。
2025年,基座大模型廠商依然處在風口浪尖之上,而火熱的具身智能公司儼然有著“大躍進”的勢頭。選擇在相對小眾的賽道上創業,玉伯保持著他的誠實一面——在AI應用的觀察上常有“暴論”。比如,花數年時間找PMF是正常的;而很多偉大的公司,剛開始的業務起點也都無人看好。
我們將玉伯的觀察和觀點,濃縮成了一篇集錦:
創業九十九死一生,找PMF花2-3年很正常
在我的定義里,AI還是輔助人的存在。
YouMind的核心其實是用AI降低創作的門檻,讓那些對創作有向往,曾經寫過一些東西,后來又沒能堅持重新創作的用戶,重新開始創作。
但創作的上限、風格依舊是人去決定的。比如,我來使用,就是玉伯的風格,只是以前你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但現在相當于給你提供了一個小編,或者小助手。
比如,你可以讓YouMind根據當前文檔的內容,幫我配兩三張圖,然后AI就開始給我們配圖了。配完之后,AI甚至可以一鍵插入圖片、改成小紅書版式等等,讓AI承擔可以重復的、非創意的部分。
我們的0.1版本,功能類似于一個收藏夾,一個剪藏插件。通過瀏覽器插件、IOS端,用戶可以一鍵將視頻和文章收藏至YouMind。
0.2版本,你可以認為是一個Office、一個Word,只是這個Word帶了資源管理和AI輔助,類似編程里的IDE(集成開發環境),那我們做的就是ICE(集成創作環境)。
0.3版本就是剛上新的這個版本,帶了Agent功能,希望幫用戶解決一個創作中很大的難點:怎么開始創作。
以后我們會往多模態走,我非常篤定“稿生萬物”這個方向。接下來就是多模態,這個是我們一定會做的。
很多人說,AI公司幾個月就能找到PMF,好多都是假的。
我比較喜歡研究那些比較長周期的產品,比如Figma、Notion、Linear。比較不錯的獨角獸企業,甚至百億以上的公司,它們都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找到PMF時間至少三到四年,有的甚至長達七八年。平均下來,大約3.5年。
“創作者工具”真的能稱得上是一個AI創業機會嗎?
我想反問一個問題:什么是創業?我自己的理解是,“創”比“業”更重要。
創業,我覺得這個名詞某種意義上被互聯網搞壞了。樓下開一個小餐館,那也是創業。
創業嘛,大家都知道是九十九死一生,有時候就是在賭一些點,當年小紅書也沒有人看好的。
我這次創業的核心,首先是得養活這個團隊,把用戶服務好,達到一個良性的商業循環。
Agent,至少不是面向用戶的未來
YouMind一開始就是一個收藏夾,用瀏覽器插件把你看到的視頻文章一鍵收藏到YouMind,到了最新的0.3版本上新了Agent功能。
但我們更多的并不是想做一個垂類的Manus,更多想做的是類似Gamma所做的事。
我們更想解決“空白問題”。很多時候,你打開一個PPT頁面,最難的其實是那片空白,很多人就會在那停住,不知道寫什么。Gamma做的就是,你把想要的結果描述出來,我先幫你找一堆資料過來,然后寫一個初稿。
本質上,那個作品很多時候不能成為成品,但你會有一個創作的起點。
現在“Agent”(智能體)很火,我覺得實際上,Agent是面向VC的概念。
無論是使用飛書還是釘釘的Agent,這些工具都是為了自動化處理任務。它們結合了當前的大語言模型技術,能夠自動執行一些任務,現在這種技術都可以被重新包裝成“Agent”。
我覺得Agent最后會變成一種技術層面東西,Agent是一種中間件,或者是一種技術手段、技術概念。
這些概念其實并不重要。對用戶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AI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在特定場景中實現什么目標。
Agent不是未來,至少不是面向用戶的未來,用戶哪知道什么叫Agent?
不看用戶畫像,要看使用場景
YouMind從上線第一天就有付費用戶,現在定價是20美元/月,國內是200元/年,定價馬上會往上調整。
我們希望從第一天起就篩選出精準的付費用戶。從0.1到剛更新的0.3版本,我們每推出一個版本,都會吸引一部分愿意為此功能付費的用戶。 第一波用戶,很多都是被剪藏功能吸引過來的,他們很希望手機端快點推出,因為很多閱讀不發生存在PC端,發生在手機端,大家把各種情況下的要保存的資料,能夠統一保存到一個地方。
不過,我們發現之前很多人都是收集了一堆資料,但是再也不閱讀了。我們在推出0.3版本之后,吸引了一批已經有更新頻次、正在開始在創作的第二波用戶,算是專業創作者。
專業創作者是我們的頭部付費用戶,同時有很多想嘗試內容創作的用戶,也給我們付費了。
其實我們沒有太多去研究用戶畫像。這也是受到梁寧《真需求》的影響。他講的是,其實這個年代最重要的不是研究用戶畫像,而是研究用戶人設。
更多是在看他們用我的工具在做什么,他的需求在什么地方。
只要他用我的工具寫Newsletter,用戶是一個大叔,還是一個大學生,無所謂。
本質上,C端產品是吸引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一波人,而不是一個單一的畫像。
我們的做法實際上是基于文化差異進行區分。首先我們是面向C端,Day 1就全球化的產品。
我們的產品設計比較偏歐美新設計風格的。典型的用戶,可能就是喜歡蘋果風格,比較簡潔的布局。這些用戶集中在美國、歐洲、新加坡,也有一些在中國。
但我們的產品比較少能吸引到日本用戶。這是因為日本的很多網站,他們排版非常密密麻麻,對產品的信息密度的要求更高。
很多產品的調性,就已經決定用戶群有多大了。
△來源:YouMind
知識管理是偽命題,人不需要記住所有信息
AI會“遺忘”,這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特質。
本質上,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這個是積極心理學里有的理論,人的注意力應當更多的關注當下和未來,這一定比你的過去重要。
現在有很多產品主打Second Brain(第二大腦),讓AI能夠幫你記住你的所有信息。需要回憶的時候,可以隨時給你們調出來。
比如前兩年很火的項目Rewind AI,主打是把你所看的東西都記下來,但是這個過程,本質上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某一天,如果拍下了你看到的一朵云,把那朵云記下來真的重要嗎?你未必真的在看那個云,可能明天你就會忘了。
真正需要這些信息的,可能是一些特定的Agent,比如你手上的手表,需要記錄你的健康信息。
在YouMind的產品上,這也是一個差異化的、現實的取舍,無論是從用戶需求還是成本來看。模型很難完全真的記住所有信息,你和ChatGPT多聊一點,聊長一些,ChatGPT也會開始記憶混亂的。
很多通用的大模型已經是最強的第二大腦了,如果拼記憶能力,我們很難拼過這些大模型。
人類視覺的比特率非常高,看到的東西進到大腦里,已經是幾個量級的損耗。最后我們能夠記住的,可能只有幾個比特的信息。我們看不見的信息,遠多于我們能看見的信息。
從信息篩選、抽象,到塑造了個人認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實際上也形成了人類共有的知識,共識是非常重要的。
我個人覺得,人的腦容量有限,這是生物學上很好的設計,否則你永遠被你的過往困擾。
什么東西可以遺忘,什么東西不能忘?
現在,YouMind借鑒的是一套知識管理的理論,叫“PARA方法論”。
我們做任何事情通常會有一個項目(Project),有時間節點,或者是一個興趣點(Area),歸成這兩類項目。
這個項目是持續進行的,然后是Para模型中的R,指的是項目中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文章、錄音等。
最后,A是至關重要的,即歸檔(Archive)。
YouMind的邏輯是,專注在當前的P(Project)和A(Area)。當你是活躍的狀態時,我們會希望你打開YouMind,很快地和這些內容做交互,但在Archive之后,成為歷史資料后,應當盡可能從你的歷史記錄中消失,除非你再次激活它們。
YouMind更想做的,還是降低人類的創作門檻。
歷史上已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在以前,攝影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人們需要拿著相機去攝影,但隨著手機攝像頭的普及,現在幾乎人人都可以拍照。
但就像“拍照”和“攝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YouMind可以輔助我們進行創作,但是創作的內容會受限于你的品味,這個才是內容的上限。
我們的演進路線,大的路線就是八個字,“萬物化稿,稿生萬物”。
“萬物化稿”就是你的所思所想、所見所得、所問,其實都可以把它變成資料,各種資料,包括本地的文件PDF word,包括你問AI的內容。
“稿生萬物”,有個很重要的特點,我們其實會強調編輯性。YouMind生成的文字、圖片、音頻,幫你找的資料,只是幫你完成初始化工作,占工作量的10%到20%,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你自己了。
AI產品,過早投放是有坑的
硅谷那邊有一些VC,比如a16z提出的“Result as a Service”之類的,我覺得很多都是炒概念。
真正的按效果/結果付費,理想情況下,這自然是很好的。
但是什么叫“效果”?什么叫“結果”?一個AI P圖軟件,他幫我生成了十張圖,然后你可能對所有圖片都不滿意,以效果為準的話,我可以不付錢嗎?
所以,按不按效果付費,取決于業務模式。比如對于銷售或客服等特定領域,可以基于Leads(商機)數量收費,如獲客或歷史成交金額。
但在創作,幫你寫稿之類的工作上,這很難衡量效果。
最終目前更加主流的AI產品,都走向了一個統一的一個模式,叫做中國電信模式,也就是像充話費一樣,每個月按Token,超出的部分,要額外購買流量包。
AI產品的價格還是由產品價值驅動。如果一個工具對用戶有用,能夠幫助他們感受到創作的價值,那么它就是有價值的。
如果是專業創作者,他掙1000塊給你100塊是愿意的。但如果他掙不到100塊,還給100塊,他肯定不給。這是真正為了價值在付費。
還有另一部分付費用戶,有點類似健身房的付費邏輯。他們不是專業創作者,可能就是想創作,買個“鏟子”,這是先入再說的“AI設備黨”。
第三類,我們叫做嘗鮮者,目前大量的AI工具,試也得先付個錢。這個人群里有很多“產品蝗蟲”,但里面沒有很多真用戶。
最近我的反思就是,更多要關注第二類用戶,第二類用戶的數量遠大于第一波。
現在的AI產品,過早投放是有坑的。
很多產品如果瘋狂在推年付的時候,很多時候本質是產品力不足。
我目前關注的是三個指標,第一個總付費用戶數,第二是周留存,希望能穩定在30%以上;第三個就是付費轉化率,業界標準是1.5%,達到這個就不錯了。
我覺得如果這三個指標能達到不錯的水平,我們就會有信心去花錢、做投放。
海外的月亮沒有更圓,人性都是類似的
我現在越發接觸一些美國的用戶,覺得之前真的是刻板印象,就是以為美國的月亮更圓,用戶付費意愿更強。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最近三四年出來的這些爆火的AI產品,Notion、ClickUp,除了產品力,他們基本主打的邏輯,底層都是人類的“愛占便宜”。
我仔細觀察過Notion官網改版的每個版本。Notion一直在強調的點都是不變的,就是用我的這一個功能,就可以替換軟件A、B、C。
這個宣發動作的背后,就是在幫用戶算賬。以前一年要花個幾萬美刀,現在用我一個產品,只要幾千美刀,省了十倍。
ClickUp就更是了,他就主打one replaced All,然后瘋狂營銷。
不只是AI軟件,Temu、包括大多數美國人更支持特朗普,也更加進一步印證了這個想法,天下人都愛便宜,這是人性。
可能只有少數那些硅谷的那些精英,可能不太缺錢,貴不貴都無所謂。
做To C產品一定要接觸當地的市場,一定要肉身出海嗎?
我覺得有可能是幻覺。
要不要讓公司出海,跟創業選什么方向非常相關。如果我選擇做To B方向,蹲在國內可能是死路一條,肯定要出去,因為To B一定要見客戶。身在哪個市場,拿誰的融資,非常重要。
做To C產品的話,用telegram、WhatsApp聊天,做用戶訪談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去。做To C的去了美國,也許更容易接觸的是VC,但是VC的需求都要特別小心。
AI創業者可能要仔細鑒別VC的需求。很多VC投資人,他們覺得要做的市場需求,往往是很小眾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之前有個投資人經常跟我講,讓我做個可以放在桌子上的AI硬件,讓這個硬件來主持會議。不光可以把會議錄音,還可以讓AI結合硬件做會議主持人,如果參會者比較啰嗦,還可以直接可以打斷,讓對方少說一點。這個idea看起來很fancy,但大概率是偽需求,有悖人性。
AI應用爆發還沒來,類似iPhone 3時期
DeepSeek是火了,但是AI應用整體沒有火。如果和以前做類比的話,我覺得還沒有到iPhone 4,可能剛到iPhone 3時期?
AI應用整體不怎么火熱。你去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他們可能聽過AI應用,用過豆包、DeepSeek、元寶、夸克,這是主流敘事。我們這些AI應用都還很少人知道,這個就是現狀。
我覺得可能還要再到3-5年,才會有更多人把AI應用用起來。
不過,AI應用的創業紅利期肯定到了,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了。2023年到2028年,這五年我覺得都有機會。
如何理解紅利?
很多時候紅利就是:AI的大模型逐步變得可用。我們作為開發者可以調用且相對穩定,成本也有所下降,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啥都免談。
另一個條件是,公眾對AI的認知和理解度在提高。隨著很多AI應用流行,大家也知道AI是個什么東西,結合AI創業公司和基礎模型的可用,中間就是應用創造的空間。
垂類模型是偽命題嗎?
與其期待垂類模型,不如等什么時候出來一個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模型。
垂直模型的能力,本質上是依賴基礎模型的。基礎模型不往前走,垂直領域模型都很難繼續做。
我研究過Post-train的原理,基座模型每上一個臺階,我們上面往往前做應用的反而很感興趣。如果選擇自己訓垂類模型,成本太大了。
未來一到三年,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可能性,是會出來若干個Super App。
其實ChatGPT現在已經成為了Super App了。
在ChatBot之外的新應用場景,一定有,比如最早的AI搜索,這個和ChatBot嚴格意義上是很類似的品類。還有比較火的寫作、AI Coding,Coding很火,是已經比較明確的的創業機會。
可能如果我不是去年出來創業,而是今年,我也很可能會做Coding方向,其實以前我做低代碼的經驗比做文檔還多。
但如果今年我選了AI Coding,也有可能很卷,我很快就卷死了。所以這個時間早一點晚一點,其實好像不太重要。
YouMind官網:Youmind.ai
*本文插圖亦由YouMind參與輔助完成
封面來源|企業官方
歡迎交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涌現”,作者:鄧詠儀,36氪經授權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