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明特展開展兩個月來,展廳內人氣高漲。
文 |朱星原
自7月11日“西夏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上海一場籌備已久的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精品文物展,順勢迎來了開展后的參觀熱潮。
這場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啟幕的展覽,將西夏王朝的文明密碼從賀蘭山麓搬到黃浦江畔,讓觀眾透過文物的肌理,觸摸一個曾經“消失”的王朝。
展覽海報
當西夏陵遇上上海灘
賀蘭山下“桃花石”——這場西夏文明特展的名稱本身就藏著深意。“桃花石”源自古代中亞、西亞對中國的稱呼,其詞源可追溯至北魏“拓跋氏”的音譯;而西夏自認拓跋氏為祖,賀蘭山又作為其重要地理符號,這一命名既點出西夏與中原的歷史淵源,更暗示了它在絲綢之路文明交融中的獨特地位,引人探尋其中奧秘。
展覽現場
作為西夏文物的一次集中亮相,展覽匯聚120余件珍貴展品,其中近三成為國家一級文物,涵蓋瓷器、鎏金器、銅牌、印版、佛頭像等多樣類型。這些文物并非零散陳列,而是通過“共逐‘中國’之統”“共享‘中國’之利”“共創‘中國’之美”“共奉‘中國’之陵”四個主題,層層深入向觀眾展開西夏從崛起至鼎盛的文明軌跡。
西夏陵申遺成功,標志著國際社會對這一文明價值的認可;而展覽的意義,正在于讓這份“認可”走進大眾。當觀眾目睹鎏金銅牛的光澤、感受到灰陶鴟吻的溫度,才能真正理解西夏為何能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中繼站”。
當西夏陵的滄桑與上海灘的繁華相遇,這場展覽早已超越單純的文物展示。它既是一次文明對話——西夏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在歷史長河中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共同鑄就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更是一次傳承接力——讓大眾真切感知:那些曾在絲路上流轉的文明微光,始終是“中國”敘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西夏文物中的“中國”認同印記
展覽的文獻與文物,展現了西夏在政治層面對“中國”的認同,以及黨項族與漢族“華夷共祖”的觀念,凸顯其對隋唐以來中華傳統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展線起始處的西夏文“內宿待命”銅牌尤為醒目,以青銅鑄造,借鑒了北宋以來中原王朝符牌管理制度,直觀體現西夏對中原政治制度的學習。
西夏文“內宿待命”銅牌 圖源:資料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領印圖源:澎湃新聞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領印等文物,從不同角度印證了西夏政治體系對中原制度的延續與創新,彰顯其政治上的“中國”認同。
鎏金銅牛
展廳中,出土于西夏陵區西夏王陵177號陪葬墓的鎏金銅牛堪稱代表。它以青銅鑄造、外表鎏金,頸部肌肉與脊椎骨線條清晰,既展現高超金屬鑄造工藝,也印證出西夏對農耕的重視。
西夏荔枝紋金牌飾通體呈長方形,用純金捶打而成,四周壓出凸棱邊框。正面凸出三組荔枝果及枝葉紋,底為圓點紋,背面左右兩端各有一橫穿。它是一件純金工藝品,表現了西夏時期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
褐釉剔刻花四系扁壺
受北宋定窯、磁州窯等窯系影響,西夏制瓷業形成獨特體系。扁壺是西夏瓷器中比較常見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產量較大,制作精美。扁壺的兩側有雙耳或四耳,以便穿繩提拿或攜帶,其造型源自游牧民族皮囊壺,融合中原制瓷技術,是民族特色與中華文化交融的生動例證。
文化認同是“中國”認同的核心。本單元從語言文字、宗教、藝術、服飾等方面,呈現西夏與中華文化的共生共榮。
西夏文壽陵殘碑
西夏文壽陵殘碑見證了西夏文字的獨特性——借鑒漢字創制,卻有自身語法與構造,體現黨項族“學中原而保特色”的文化路徑。
彩繪泥塑佛頭像
該彩繪泥塑佛頭像1990年出土于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其圓而近方的面部輪廓,保留著唐代造像藝術的遺風;而圓潤飽滿的下巴造型,則生動體現出西夏時期佛教造像的過渡性特征,能直觀感受到藝術風格在歷史中的傳承與演變。值得一提的是佛像下眼瞼處的兩道黑色痕跡。民間曾有“焚塔流淚”的傳說,認為這是佛像顯靈的跡象,而經考證,這其實是高溫環境下眼珠釉料熔融流淌后形成的“淚痕”,為這一傳說提供了科學解釋。
《水月觀音菩薩》吳煥宇臨摹西夏黑水域繪畫
多元藝術中,西夏木板畫的人物服飾、神態等細節,清晰可見西夏藝術與中原藝術的相互影響,印證民族文化在創作中的交融。
西夏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記錄了11—13世紀中國西北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本單元通過文物與圖文,解讀“何以中國”的深層內涵。
石雕力士支座
石雕力士支座上,頂陰刻西夏文、背刻漢文“砌壘匠高世昌”,是西夏漢夏雙語并行、文化融合的直接見證。
紅陶迦陵頻伽
迦陵頻伽人首鳥身,背后羽翼豐滿,頭戴四角葉紋花冠,雙手合十。延續唐代傳統,作為建筑構件屬首次發現,體現西夏陵建筑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西夏陵的故事正被更多人傾聽
西夏文明特展開展兩個月來,展廳內人氣高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張珺介紹:“目前一場講解大概有100到150人,近期算是開展以來的巔峰了。我們對展品路線進行了合理安排,就是希望觀眾能有更好的體驗。”
展覽現場
不少觀眾對陶瓷類展品表現出濃厚興趣,有觀眾坦言:“之前對西夏的歷史接觸不多,看完展才發現黨項人對漢文化的學習真的很用心,這些陶瓷無論是工藝還是造型,都能看出融合與創新的痕跡。”另外,除了珍貴的文物本身,展覽還為觀眾準備了別樣的體驗。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西樓三樓,“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間高沉浸探險體驗項目能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更直觀感受西夏文明的魅力。
展覽海報
張珺還提到,申遺前后觀眾的關注點有明顯不同。“展覽剛開始時,觀眾更多是對西夏這個歷史名詞感到好奇,提問多集中在‘西夏有多少年歷史’‘疆域有多大’這類基礎問題。而申遺成功后,加上正值暑假,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大家會更深入地探究西夏文化的獨特性,比如‘西夏陵的建筑布局有什么講究’‘西夏文字和漢字有什么區別’,還會主動聊起西夏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作用,能感覺到大家多了一份民族自豪感。”
這場展覽將持續至9月中旬,而西夏陵的故事,才剛剛被更多人聽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