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我黨在國民黨內部潛伏著無數的能人志士,郭汝瑰無疑是其中比較出類拔萃的一位。
他在國民黨內部潛伏了多年,明面上為蔣介石運籌帷幄,實際上卻身在曹營心在漢,晚年回歸組織后,郭汝瑰曾經寫下過一本回憶錄。
在回憶錄中,郭汝瑰直言,自己最佩服的國民黨將領只有兩位,那么他們究竟是誰呢?
七路半
傅作義將軍就是最讓郭汝瑰佩服的國軍將領之一,這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意外,因為傅作義部在國軍之中,本身就是比較有戰斗力的。
傅作義此人和國軍諸多將領不同,治軍非常嚴謹,傅作義部也不同于蔣介石的中央軍,軍紀敗壞。
傅作義出身于晉綏軍,可以說是晉綏軍“雙頭政治”中的另外一頭,但是相對于晉綏軍的首腦閻錫山,傅作義治軍并不獨裁專制。
總的來說,傅作義是一個能聽得進去話的人,而且傅作義是一個懂得大義的人。
在長城抗戰后,傅作義曾經對自己的心腹說:“抗日是國家大局,若是蔣介石同意我們抗日,我們不應為任何私利而有所顧慮?!?/strong>
抗日戰爭爆發后,傅作義將軍算是和我黨接觸最多的國民黨將領之一。
當時八路軍駐山西辦事處對傅作義的第35軍進行了很多指導,尤其是在該部的政治工作上多有指導,很多我黨黨員進入傅作義部擔任政工干部,甚至就連連隊都有我黨的指導員。
當時傅作義和我黨之間有“君子協定”,我黨黨員來傅作義部就只是負責政治工作,絕對不滲透傅作義的部隊。
毛主席甚至親自設了“三不準”,即不準在傅作義部發展黨組織,不準在傅作義部宣傳我黨思想,不準在傅作義部進行投誠,起義活動。
傅作義部為了保持部隊的純潔性,甚至還在抗日戰爭爆發后,招募了大量的愛國青年和愛國學生,由這些人單獨編成部隊,在我黨黨員的指導下訓練。
這樣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新部隊不會被老部隊中的不良習氣所影響,傅作義部的戰斗力也就有了保證。
傅作義的部隊從軍到團,甚至都設有政治部,傅作義自己就是政治部主任委員。
傅作義新部的愛國青年被招募后,都會被安排到延安參觀學習,有些人甚至有幸親自聽過毛主席的演講。
除了作戰之外,部隊平時的風氣必須有所保證,傅作義部不允許打罵士兵,部隊經濟必須公開,連隊設有俱樂部,豐富士兵文化生活。
部隊平時需要下鄉幫助群眾勞動,改善軍民關系。在這些制度開始施行后,傅作義部很快就改變過去的舊作風,甚至可以說部隊煥然一新。
傅作義甚至親自批示部隊,“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借物速歸還,損物要賠償,不許欺負婦女,不許打罵百姓,行軍不踩踏莊稼,借宿后要打掃,吃飯要付錢,不虐待俘虜,不搜俘虜腰包?!?/strong>
這樣訓練后的傅作義部,甚至被蔣介石酸溜溜的稱之為:“我看啊,他們都快成七路半啦!”
由此可見,他身處國民黨這樣的“大染缸”中,依然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更加的難能可貴。
那么除了傅作義之外,另一個能讓郭汝瑰如此佩服的人到底是誰呢?
和平將軍
另一位被郭汝瑰如此佩服的國民黨將領,就是“和平將軍”張治中。
張治中可能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唯一一位對我黨沒有血債的將領。
胡耀邦生前曾經如此評價張治中,“他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將軍”。
張治中將軍是國民政府內的軍政核心人物,也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在張治中看來,“三民主義”的最后階段就是世界大同。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共產主義也可以被視為“三民主義”的最后階段,因此張治中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理想和我黨的理想在本質上存在不同。
他在國民黨內,是少數一貫堅持親蘇親共立場的將領,他效忠于國民政府,效忠于蔣介石,但是卻從來不站在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本家一邊。
他反對內戰,主張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主張節制資本,主張民族和睦,民族平等,國家統一,反對官僚主義。
毫無疑問,張治中是國民黨內的當權派,是手中真正有實權的將領,但是他也無疑是國民黨內的一位異類。
張治中也是國軍,尤其是國民黨中央軍的治軍者。和傅作義相同,張治中也主張嚴肅軍紀,注重軍隊政工系統。
在張治中主政湖南初期,湖南的征兵工作可謂是相當的混亂。
當時的湖南征兵,只要你有人脈,有錢,那你就能當軍官。當地的土豪劣紳勾結官員,肆意派兵下鄉搜捕壯丁,以填滿指標,升官發財。
很多百姓被迫遠走他鄉,甚至是落草為寇,張治中主政湖南后,這種情況迅速得到了改善。
他親自制定了《戰時募兵統制辦法》,嚴令禁止在當地進行強制招募士兵的情況,湖南的役政走向了正軌,
同時張治中還鼓勵知識青年參軍抗日,還發起了青年從軍運動,在張治中的號召下,湖南當地知識青年踴躍參軍。
結果張治中竟然招募了整整十二個師,共計十五萬的知識青年!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抗日的中堅力量。
但是張治中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在擔任中央軍校教育長期間,為了整頓校風,加強對軍校學員的管理。
張治中在軍校推行了“德式管理”,說白了也就是當時納粹的管理方式,所謂的“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思想。
他要求士兵絕對服從和忠誠于三民主義、國民黨和蔣介石。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他推行所謂的“開明專制,絕對服從”的管理原則。
就是要求軍校學員對自己絕對服從,要求學員們凡是提到“蔣委員長”,就必須要立正敬禮。
其實這種風氣不是張治中最先帶回國內的,而是張學良帶回來的風氣。
1928年張學良下野后前往德國和意大利游歷。當時德意兩國表示敬意的方式,就是在提到元首的名字后就立刻立正敬禮。
張學良回國后就要求東北軍的士兵們凡是提到蔣介石,也要立正敬禮。
張治中聽聞后,將這一要求也帶到了中央軍校。
他還說:“張學良將軍和東北軍對領袖都有這樣的表示,我們是委員長的學生,又豈能落后?”
張治中就是這樣,在無意中成為了蔣介石的“幫手,但是就本質而言,張治中算得上是有大貢獻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