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旅經(jīng)過甘肅蘭州,發(fā)現(xiàn)位于市區(qū)的“天下黃河第一橋”是當?shù)胤浅狒[的景點,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圍著它打卡的人都可算是熙熙攘攘。正好住得離它不遠,所以就特意挑了一天晚上過去拍照,沒想到這里的夜景原來才是它的“重頭戲”,除遠道而來的游客外,不少本地市民也會拖家?guī)Э谶^來玩耍,大家匯聚于此后,場面一度“人潮洶涌”。
稍作了解,這座“黃河第一橋”又名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它的“身世”挺有意思,前身可追溯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當時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黃河浮橋。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橋址移至城西10里處,并命名為“鎮(zhèn)遠橋”。到了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xiàn)在的位置——白塔山下。據(jù)說現(xiàn)在仍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當?shù)厝朔Q之為“將軍柱”,不過我來去匆匆,顯然沒去認真尋找和發(fā)現(xiàn)。
眼前的中山橋其實是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以三國合作的模式建造而成。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蘭州黃河鐵橋工程正式開工,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8月19日,蘭州黃河鐵橋竣工通行。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才改名為“中山橋”。
隨著旅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這座黃河第一橋已經(jīng)成為蘭州的文化地標,以它為中心,四周被打造出一片集觀光與休閑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市民和游客們在此不僅能欣賞到黃河的壯麗景色,更能感受到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當夜幕降臨,在璀璨燈光的不斷變幻和映襯下,中山橋更以其迷人的身姿,吸引來無數(shù)攝影師給路人和模特兒們留影。
鐵橋全長233.5米,總寬8.36米,其中車行道寬6米,兩邊人行道各寬1米,為四墩五孔設計,每孔跨徑45.9米。上部結構為梯形穿式鋼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靜定結構組成桁架體系,由豎向鋼架劃分成五個長方形。它是中國近代史上整個西北地區(qū)第一座引進外國技術建造的橋梁,這一特殊的建設背景及建設年代使蘭州黃河鐵橋成為研究近代歷史的鑰匙,在中國的建筑歷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作為極具特色的交通結構工程,它也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洋務運動時期建筑藝術發(fā)展史的風格、流派、特征。同時,建造橋梁所需物資的運輸過程也創(chuàng)造了近代運輸史上的奇跡。于是在2006年5月,蘭州黃河鐵橋正式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我看來,大家若是到蘭州旅游,牛肉面可以不吃,但這座“黃河第一橋”還是必須過來逛一逛的,尤其推薦晚上過來,橋頭廣場一側還有步行街,可以逛吃一番。
關于航拍,雖然無人機在橋邊是有信號的,但這里的人群相當密集,所以來來往往的巡防、保安和各種管理人員比較多,像我是在離鐵橋一兩百米處的“陰暗角落”里,才放飛遠遠地記錄了幾張,全程圖傳斷斷續(xù)續(xù),更不敢飛近。而就算如此低調謹慎,沒多久還是被兩位制服哥找到并勸返啦,哈哈,當然,大家文明交流,并沒為此鬧出什么矛盾來。而在這樣的地方航拍,個人建議還是裝上4G模塊比較好。
關于交通:當?shù)?路、6路、9路、15路、21路、25路、74路、82路、105路、109路、137路、139路、142路、Y2路和機場巴士2號線都能直達“中山橋”站,還是比較方便的,因為這里人多車多,路況比較復雜,不建議自駕出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