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事兒奇不奇怪,10年前泰國鐵了心要把價值3400億的高鐵大單交給日本,可10年后呢,又巴巴地帶著資金來尋求和中國合作。這10年里到底發生了什么?為啥泰國當初那么執著地選擇日本,現在又改變主意了?
當初泰國為啥選日本?
2016年,泰國那可是高調宣布,曼谷到清邁的700公里高鐵大單花落日本。這個項目可不簡單,預計總投資高達500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大概是3400億,在當時那可是一筆巨款。為啥泰國會選日本呢?
首先,泰國對日本的技術那是相當信任。日本的新干線在全球那都是響當當的,技術成熟,運行多年,安全系數看著也挺高。泰國覺得日本有經驗,能讓這個高鐵項目順順利利地落地,早點通車。而且泰國和日本早年間就有不少合作,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日本幫了泰國不少忙,這也讓泰國對日本更有好感。
還有個關鍵因素,就是日本給出的條件太誘人了。日本的報價比市場價低了差不多30%,這可太吸引人了。泰國一看,同樣是建高鐵,日本能省這么多錢,多劃算啊。而且日本還承諾,后期維護費用也給降低。在泰國看來,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不選日本選誰呢?所以在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泰國果斷地把訂單給了日本。
日本接了單干得咋樣?
日本拿下訂單后,泰國還想著安撫下中國,就批準了另一條中泰鐵路的設計方案,從泰國東北部口岸廊開府,經過曼谷,到東部羅勇府,全長867公里。可誰能想到,這兩條線路的進度,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日本這邊呢,原本計劃2018年就動工的,可到了2023年,泰國媒體還在報道說,清邁高鐵項目一期工程預計2023年開工,完工時間定在2030年前。這都過去多少年了,工程連個影子都沒有,線路沒規劃好,審批也沒弄完,就連承建主力川崎重工,都因為項目利潤太低,態度模棱兩可。為啥會這樣呢?
一方面,泰國政府心里打著小算盤,想在中日之間玩平衡,反復和兩邊談判,想多要點好處,這就導致談判周期被無限拉長。另一方面,日本承建商也不傻,他們一開始報低價就是為了拿訂單,可真到了施工,發現根本賺不到錢,甚至還得虧本,那肯定就沒積極性了。你想啊,誰愿意做賠本買賣呢?
再看看中國承建的中泰鐵路一期工程,2022年10月9日就正式啟動建設了。規劃是雙軌標準軌鐵路,從廊開府到呵叻府,施工節奏那叫一個穩。
按照泰國政府2022年公布的時間表,這段預計2027年就能竣工。中方工程隊早就全面進駐,沿線架橋、隧道、軌道工程都在同步推進,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這一對比,泰國心里估計也不是滋味。原本想著選日本能省錢,結果錢沒省下來,時間還耽誤了,這項目就像個燙手山芋,卡在那兒進退兩難。
泰國為啥又回來找中國合作?
到了2025年,劇情發生了大反轉。2月4日,泰國內閣批準中泰高鐵二期工程全面啟動,這條線路從呵叻延伸到曼谷,最后和東部羅勇府的中國方案連起來,計劃2030年建成通車。第二天,泰國總理佩通坦就跑到北京,把高鐵合作列為她這次出訪的重點協議之一。為啥泰國突然轉變態度了呢?
首先,泰國新政府繼承了西那瓦家族對華合作的傳統。佩通坦的父親他信、姑媽英拉,早就推動過“中泰大米換高鐵”的政策。佩通坦上臺后,也意識到高鐵對泰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她公開表態,高鐵是重振泰國制造、融入區域大市場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現實數據給泰國敲響了警鐘。截至2025年1月,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超4500萬人次,運輸貨物超5000萬噸,運輸的品類從剛開始的十幾種,一下子擴展到2900多種。就拿榴蓮來說,老撾的榴蓮坐著高鐵,早上采摘,晚上就能出現在昆明的超市貨架上。可泰國的榴蓮呢,還在曼谷郊區的卡車上堵著,從曼谷到昆明,這段400公里的公路運輸,因為常年堵車,得花20個小時。這一對比,泰國的劣勢太明顯了。
泰國交通部的預測報告也顯示,中泰高鐵貫通后,陸路運輸成本能下降30%,年貨運量有望突破500萬噸。這對泰國來說,簡直就是巨大的誘惑。泰國這才發現,當初以為貴的中國方案,其實從長遠來看,才是真正能帶來實惠的選擇。
日本和中國鐵路建設大比拼
日本高鐵的建設成本那叫一個高。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數據,日本高鐵每公里平均建設成本大概是100億日元,折合成人民幣差不多6.1億元,新干線更夸張,每公里造價高達8.6億元人民幣。為啥這么貴呢?日本地形復雜,多山地、丘陵,還經常有地震,為了保證安全,在修建隧道和橋梁的時候,得用抗震技術,而且很多地方還得跨海,施工難度大,周期長,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再看看中國,中國高鐵每公里建設成本也就1億多元人民幣。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那可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成熟,施工效率高,成本控制得非常好。
日本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9.3%。這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勞動力資源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在鐵路建設和運營方面,人手不夠,成本增加,而且因為老年人出行相對較少,鐵路運營部門還得面對客流量下降的挑戰。中國雖然也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但程度相對較輕,勞動力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在鐵路建設和運營上,不會受到太大的人口結構影響。
日本高鐵建設成本高,票價自然也不便宜。比如說東京到大阪的高鐵票價,折合人民幣大概800元,平均每公里差不多1.55元。這么高的票價,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乘坐人數相對就比較少。中國北京到上海的高鐵,距離長達1318公里,票價卻只要553元。價格親民,自然吸引了大量乘客,客流量大,鐵路運營的經濟效益也就更好。
日本土地有限,目前也就鋪設了10條新干線鐵路,最長的線路才546.7公里。這種限制導致日本在高鐵技術提升和應用上遇到不少困難,沒有足夠的線路來進行大規模的技術試驗和推廣。中國就不一樣了,高鐵里程全球第一,有龐大的市場和線路來進行技術創新和應用。中國高鐵技術不斷升級,像復興號,在速度、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在東南亞高鐵市場競爭中,日本為了拿項目,曾經以低利率來吸引各國。可日本堅持全套日標體系,這就導致成本降不下來。就拿泰國的高鐵項目來說,日本的方案因為高價和不實用,被泰國人批評。中國在海外高鐵項目中,一直秉持著合作共贏的理念,根據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提供合適的方案,幫助當地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歡迎。
日本高鐵系統相對封閉,外國技術很難介入,這就導致創新速度比較慢。比如日本磁懸浮列車試驗雖然突破了時速603公里,但到2027年才計劃投入商業運營。中國高鐵則非常開放,積極與國際接軌,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經驗,同時也把自己的技術和標準推向世界。像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都是中國高鐵國際化的成功案例。
泰國這10年在高鐵建設上的經歷,就像一場現實版的“過山車”。從當初對日本的滿懷期待,到后來的失望,再到現在重新選擇中國合作,這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得失,更是不同國家在鐵路建設實力上的較量。中國高鐵憑借自身的優勢,在這場國際競爭中逐漸嶄露頭角,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一起構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全球交通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