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4年12月16日,都市時報報道,在云南德宏州,有關赤頸鶴的人工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開工,當地計劃爭取到1214萬元的資金,用于赤頸鶴的引入和繁育等工作。
鶴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種高潔孤傲的鳥類,它們美麗優雅,喜歡生活在水邊。
那么赤頸鶴是一種怎樣的鳥類呢?它經歷了什么,為何當地會投入如此之多用于它的人工繁育,人們還能在哪里見到它們?
?【·近40年中國再無記錄·】?
相比于丹頂鶴、白鶴等,很多人對赤頸鶴比較陌生,甚至無法想象出它們的樣子,但對于云南人來說,可能會對它們更熟悉一些,因為這種鳥類在中國境內只在云南的西雙版納和盈江等地有分布。
然而在世界范圍內,赤頸鶴同樣是一種十分瀕危的鶴類動物,全球的種群數量不超過1.5萬只,屬于易危物種。
在中國,赤頸鶴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是在2021年,中國的生物物種多樣性紅色名錄中,它已經被列為了區域滅絕動物。
那么赤頸鶴為何會在中國境內絕跡呢?
1758年,人們第一次認識了赤頸鶴,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可飛行鳥類,其成鳥體長約150到180厘米,身高接近人類成人,翼展可達2.4到2.7米,體重在6.5到7.8千克之間,是亞洲最大的鶴類之一。
它通體大部分為灰色,最顯著的特征是裸露的頭部和上頸部呈紅色,因而得名“赤頸鶴”。
之后人們曾兩次采集到了標本,分別在1868年和1875年,中間也有長達7年的時間間隔,十分難觀測到。
而這兩次都是在中緬交界的高黎貢山中發現的,之后也有不少專家在尋找赤頸鶴的蹤跡,在中國境內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赤頸鶴在中國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并不算罕見,很多人都曾在農田或者壩塘附近見到過它們,甚至還有專家觀測到過野生的赤頸鶴群。
然而在60年代之后,云南省內的赤頸鶴數量開始出現下降,到世紀末時就只有寥寥幾筆的記錄。
赤頸鶴對棲息地的依賴極高,尤其對持續存在的濕地系統敏感,生態環境的變化極易影響其生存。
它們偏好生活在低海拔的濕地、稻田、季節性沼澤和草地,尤其依賴于雨季形成的淺水濕地系統,常在田埂之間活動,覓食水生昆蟲、植物根莖、小型脊椎動物、螺類、種子等。
自上世紀60年代,中國南方地區大量濕地被圍墾改造為農田、建設區,傳統的淺水棲息地遭到破壞,尤其是西雙版納、紅河流域等地的水田系統轉變為干旱農業,嚴重削弱了其棲息可能。
赤頸鶴為雜食性鳥類,赤頸鶴的食譜涵蓋了植物性和動物性資源,它們以地面植物根莖、水生植物嫩芽為主食,同時攝食昆蟲、甲殼類、小型兩棲類,甚至有時會啄食作物。
因此它們覓食常在水田與淺濕地,而農藥和化肥殘留物直接影響其食物鏈安全,中毒、誤食帶毒生物導致的死亡在歷史記錄中屢見不鮮。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鶴類被認為是“肉禽”,赤頸鶴也成為了狩獵的目標之一,此外,棲息地頻繁有人類活動、道路建設、旅游干擾等,也造成其繁殖成功率下降。
1986年是赤頸鶴最后一次在中國現身,當時是有藏民在云南的納帕海捕獲了一只雄性赤頸鶴幼崽。
此后的近40年里,人們都沒有再找到過赤頸鶴,一直到2023年,才在云南德宏州又監測到了野生赤頸鶴的活動蹤跡。
?——【·赤頸鶴·】——?
在全球范圍內,赤頸鶴的分布局限于南亞和東南亞,包括印度北部、東南亞、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云南南部。
在世界范圍內,赤頸鶴也一直都十分瀕危,很多國家也一直在積極保護,2023年5月22日,光明網報道,泰國在對赤頸鶴的保護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在半個多世紀之前,赤頸鶴在泰國也瀕臨滅絕,在經過30多年的努力,泰國赤頸鶴的數量已經到了200多只。
中國對于赤頸鶴的種群重建同樣具有極大的可行性,2023年西雙版納發現野生赤頸鶴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對曾被認定為“區域滅絕”的物種來說,是希望的回響。
也說明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對于重新引進赤頸鶴有很大幫助,當地的赤頸鶴繁殖基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爭取為赤頸鶴營造良好棲息條件,吸引其自然回歸或重建種群。
全球共有15種鶴,全部隸屬于鶴科一個科兩個屬,包括較為人所熟知的丹頂鶴、灰鶴、白鶴、赤頸鶴、蓑羽鶴、黑頸鶴等。
中國目前記錄有9種鶴類,是全球鶴類種類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黑頸鶴和赤頸鶴為我國原生繁殖種群,黑頸鶴為我國特有種,丹頂鶴、白鶴、白枕鶴等為遷徙或越冬種。
我國長期以來重視鶴類保護工作,尤其是對丹頂鶴、黑頸鶴、白鶴等重點物種已開展系統性研究與繁殖保護。
所有鶴類均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法律嚴格保護,并且還專門設立了多個鶴類保護區,這些區域在鶴類越冬、繁殖、遷徙過程中起到關鍵節點作用。
對于瀕危種群,如丹頂鶴、白鶴等,開展人工繁育試驗并試行野化放歸,還在國際上和多個國家合作,跨境保護鶴類動物。
鶴類不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獨特的象征意義和生態指示價值,赤頸鶴的再次出現也是對我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肯定。
同時,這也給了人們再次留住它們的可能,每一例物種“重現”都值得我們深思與行動。
參考:
云南網《德宏赤頸鶴人工繁育基地開工建設》,2024-12-26
都市時報《擬投入1214萬元!德宏州赤頸鶴人工繁育基地開工建設》,2024-12-16
光明網《長空亮翅競自由——泰國保護瀕危赤頸鶴初見成效》,2023-5-22
北方網《赤頸鶴》,2012-11-27
澎湃新聞《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鶴》“深閱讀”》,2021-9-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