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與人文的交匯處
敘事醫學應聲而起
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
更是關懷患者的心靈
FOR LOVE
七月的走廊如蒸籠般,酷熱難耐,消毒水的銳利氣味在室內凝滯不散,帶來緊張感。那時的我剛開啟實習生活,滿懷期待且忐忑!
在病房走廊盡頭的倒數第二間房,我第一次見到了方奶奶。她安靜地躺在病床上,足背上的那道5cm的糖尿病足傷口猙獰裸露著,叫人不敢直視。
帶教老師教會我一次換藥后說,以后奶奶的藥都由你來換哦!我滿口答應,甚至是有著期待的,書本上的知識終于可以用于實踐了!
第二天,我充滿信心的走進病房,方奶奶沉默地躺著,手指緊攥床單。我輕聲靠近:“奶奶,我來幫您看看傷口,很快,好嗎?”她只是緊閉了唇,將臉別了過去。霎時間,我的信心像被無形之手狠狠按住,頓生幾分無所適從,教科書上那些換藥步驟在此刻也逐漸崩解。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給病人換藥,戴手套的動作些許生澀,消毒時帶著難以抑制的微小顫抖。我清楚地感覺到她身體猛地縮緊、又克制著的姿態。我溫柔詢問著奶奶:“奶奶,不痛吧”我動作極盡輕柔!試圖分散她的痛苦,她始終緊閉雙眼,沉默如墻。
第二次換藥時,我內心更是緊張且局促,但學習著老師的樣子,想表現的像一位老道的醫生。我準備好所有用物,像昨天那樣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再用雙氧水消毒——我知道這一步最痛,于是便特意與她“嘮嗑”,轉移注意力,動作比前一天更輕、也更慢,一遍遍輕聲詢問:“奶奶,疼嗎?如果疼,一定要告訴我。”
就在換藥間隙,我無意間瞥見床頭柜上藏著的小零食。奶奶立刻變得惶惑不安,如同犯錯的小孩子怯聲解釋:“偷偷藏的,怕護士和你們看見了,要說我......”接著,她小聲說起了自己的故事:孩子在外工作忙碌,陪護雖在,卻終究替代不了親人的陪伴。她說得很輕,但我聽懂了她的孤單與想念。
此后,我特意起早來到病房只為跟她講幾句暖心的話,或者慢慢講講昨天電視里看來的故事。每次清理創面,我都比量著手勢用最輕柔的力道揭開敷料,換藥每一個環節后都輕聲安撫她:“奶奶再忍一下就好了。”方奶奶目光里的冰冷防備逐漸融化。
讓我倍感開心的是,有一次我因學校有事請假一天,第二天,方奶奶見我便問“昨天怎么沒來,我還是喜歡你換藥,以后每次都要你給我換藥,你換藥的動作很輕柔!”
此刻,奶奶眉宇間的霜雪在晨光中融化,而我眼睛里亮的盈滿月光!
后來,每次換藥結束,方奶奶的臉上都會浮現出那種淺淺的、安心的笑容。她足上的那道5厘米的傷口,慢慢不再抗拒治療,新生的肉芽悄然生長。我這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話:關懷,本身就是良藥。
出院那天清晨,金色的陽光在病房里輕盈跳躍。方奶奶吃力地緩慢走向我,雙手緩緩攤開——掌心里是幾顆用紙包著的糖果。“別嫌棄,是我昨天買的,很干凈……”她的聲音輕輕顫抖,像是在鄭重地交付一份珍貴的禮物。
我接過,糖在掌心里融化著方奶奶手心的溫度。那一刻,我仿佛接過的不是糖,而是一顆信任的心。我笑著點頭:“奶奶放心,按時回來復查、保護好足部,血糖也要記得控制。”她只是搖頭笑著說,“好好學……你會是個好醫生……”我哽咽,說不出話來。
那個夏天,那道5厘米的傷口不僅印在我的實習記憶里,也刻進了我行醫的初心中,每當我撫平一處傷口,這包裹的甜意便在心頭涌起。我明白了:每一個沉默、抗拒的身影背后,往往藏著未被看見的孤獨與脆弱。而那些我們給予的理解、陪伴與溫柔,比任何藥物都更能帶來療愈的力量。
如今,每當我再次為患者換藥,掌心似乎還留著那天奶奶糖果的溫度......
歡迎轉發點贊
文字 | 談 妙
編輯 | 陳沁沁
審核 | 彭秋香
預約電話:58214922 危重癥轉診電話:582141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