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2日,第13屆亞洲炎癥性腸病組織年會(AOCC)在日本千葉幕張展覽館召開。本次會議以“One Asia, United for Healing IBD”(亞洲同心,共愈IBD)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亞洲29個國家/地區的逾千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炎癥性腸病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診療策略。
我院消化內科主任、消化內科二區主任高翔教授團隊及消化內科一區主任郅敏教授團隊,以9項高質量口頭報告、6項壁報口頭報告的卓越表現,向國際學界展示了我院在炎癥性腸病領域的創新成果與領先地位。
其中,姚嘉茵副主任醫師1項口頭匯報獲得青年學者旅行獎(大會共評出20名),鄧曉霞碩士、許釗源博士各有1項研究成果獲得最佳壁報獎(大會共評出10名)。
作為AOCC常務理事及國際期刊Intestinal Research編委,高翔教授出席了理事會會議及雜志編委會,參與亞洲炎癥性腸病診療策略的規劃與學術標準的制定。在“人工智能在炎癥性腸病中的應用”分會場,高翔教授與日本巖手醫科大學Takayuki Matsumoto教授共同擔任主席,主持了涵蓋內鏡人工智能評分、糞便圖像深度學習模型預測疾病活動度等前沿議題的專題討論,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與炎癥性腸病臨床管理的深度融合。
口頭報告(O4-3)
講者:高翔教授
標題:“米吉珠單抗對比烏司奴單抗在東亞中重度活動性克羅恩病患者中的療效:3期VIVID-1研究的事后亞組分析”
研究簡介:這項Ⅲ期VIVID-1研究東亞亞組分析首次直接對比米吉珠單抗與烏司奴單抗治療中重度活動性克羅恩病的療效。納入中國、日本、韓國234例患者(基線炎癥負擔高于全球人群),52周結果顯示米吉珠單抗組在關鍵療效指標上均呈現數值優勢:內鏡應答率(50.6%對比40.0%)、CDAI臨床緩解率(48.3%對比36.7%)、無激素臨床緩解率(45.1%對比33.3%)及內鏡緩解率(26.4%對比16.7%),聯合緩解率(臨床+內鏡應答)達38.5%;糞便鈣衛蛋白降幅更顯著;安全性特征與全球數據一致。研究結果證實米吉珠單抗在東亞人群中的治療優勢,為生物制劑經治患者提供新選擇。
口頭報告(O3-3)【旅行獎】
講者:姚嘉茵副主任醫師
標題:“維得利珠單抗聯合烏帕替尼治療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
研究簡介:本研究創新性地探索了雙靶點聯合治療策略,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驗證了維得利珠單抗聯合烏帕替尼的協同效應。結果表明,聯合治療組在臨床應答率和內鏡應答率方面均顯著優于單藥治療組。該研究開創性地證實了雙靶點聯合治療的優越性,為中重度UC患者提供了突破性的治療策略,有望改變現有的臨床治療模式。
口頭報告(O1-1)
講者:吳宏振碩士研究生
標題:“烏帕替尼在難治性兒童克羅恩病和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的年齡分層療效研究”
研究簡介:該研究填補了烏帕替尼在特殊人群中應用的證據空白,系統評估了其在難治性兒童克羅恩病和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療效差異。研究發現兒童CD患者對烏帕替尼治療反應更為顯著,而老年UC患者的應答相對溫和。該研究為不同年齡段IBD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循證依據,推動了精準醫學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
口頭報告(O1-2)
講者:姚嘉茵副主任醫師
標題:“烏帕替尼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一項多中心真實世界研究”
研究簡介:該研究通過多中心回顧性隊列分析,系統評估了烏帕替尼在真實世界中的治療效果。研究證實烏帕替尼在UC和CD患者中均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實現無類固醇緩解,并促進內鏡下炎癥緩解。這項大樣本真實世界研究填補了烏帕替尼臨床應用的證據空白,特別為生物制劑耐藥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
口頭報告(O1-5)
講者:林朗博士后
標題:“烏帕替尼治療難治性炎癥性腸病的療效與安全性(EaseUpIBD研究)”
研究簡介: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真實世界研究首次系統評估口服JAK1抑制劑烏帕替尼治療難治性炎癥性腸病的療效。結果顯示,誘導治療8-12周時,克羅恩病患者臨床緩解率達61.3%(內鏡緩解率50.0%),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緩解率達63.5%(內鏡緩解率46.5%);維持治療至48-52周時,患者的透壁愈合率/黏膜愈合率等深度緩解指標持續改善。該研究證實烏帕替尼在真實世界中的療效與安全性,有望成為難治性炎癥性腸病患者具有前景的新型先進療法。
口頭報告(O6-2)
講者:蘇濤碩士研究生
標題:“基于機器學習方法預測克羅恩病患者內鏡球囊擴張術后內鏡再狹窄”
研究簡介:本研究運用七種機器學習算法構建預后模型,系統評估了克羅恩病患者接受內鏡球囊擴張術(EBD)后的再狹窄風險。研究通過多種算法比較,篩選出最優預測模型,并通過SHAP分析確定了關鍵預測因子。該研究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臨床實踐深度融合,為EBD術后風險評估提供了智能化工具,有助于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的隨訪和治療策略。
口頭報告(O9-1)
講者:林朗博士后
標題:“英夫利西單抗對比糖皮質激素作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一線治療的療效(INSURE研究)”
研究簡介:這項多中心、前瞻性、真實世界研究首次直接比較英夫利西單抗與糖皮質激素作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初治方案的療效。經逆概率加權法平衡基線后顯示,英夫利西單抗組14周臨床緩解率、內鏡緩解率及深度緩解率均顯著優于激素組,且長期療效優勢持續至156周,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結果表明英夫利西單抗作為一線治療可快速誘導深度緩解并實現持久疾病控制,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初始治療策略提供高級別循證支持。
口頭報告(O13-7)
講者:武暉博博士研究生
標題:“難治性克羅恩病的遺傳與臨床特征:24個家系的三人外顯子組測序研究”
研究簡介:該研究通過三人外顯子組測序技術,深入解析了難治性克羅恩病(DTT-CD)的遺傳機制。研究團隊發現了多個潛在致病變異,包括XIAP基因的致病性變異,并通過功能驗證實驗證實了KIZ基因變異對NF-κB通路的影響。這項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難治性炎癥的發生機制,為精準醫學診斷和個體化治療開辟了新途徑,具有重要的轉化醫學價值。
口頭報告(O15-4)
講者:李晴博士
標題:“脂質運載蛋白-2在腸上皮細胞的表達與炎癥性腸病炎癥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研究簡介:該研究深入分析炎癥性腸病患者黏膜轉錄組及單細胞數據,并結合臨床樣本驗證,發現:糞便LCN2(FLCN2)在檢測低度腸道炎癥方面,敏感性顯著優于傳統標志物鈣衛蛋白。研究首次揭示LCN2表達隨炎癥活動的獨特變化規律:在輕度至中度炎癥階段逐漸升高,但在重度炎癥時,因表達LCN2的腸道上皮細胞數量減少及低表達免疫細胞浸潤增加,導致其表達量反而顯著下降。這一發現不僅確立了LCN2作為腸道炎癥活動度的重要生物標記物,特別是對于早期輕度炎癥的識別,更提示了調控LCN2可能成為炎癥性腸病治療的新策略。
壁報口頭報告(PO-063)【最佳壁報獎】
講者:鄧曉霞碩士
標題:“中國家族性與散發性克羅恩病:一項為期十年的多中心回顧性隊列分析”
研究簡介:本研究為首個在中國人群中比較家族性與散發性克羅恩病臨床特征和長期不良結局差異的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家族性和散發性克羅恩病在表型特征上和不良結局的風險也無明顯區別。
壁報口頭報告(PO-066)【最佳壁報獎】
講者:許釗源博士研究生
標題:“克羅恩病對中國女性生育力的影響:與普通人群的對比研究”
研究簡介:通過對大樣本女性克羅恩病患者的深入調查,系統揭示了疾病對生育力的影響規律。研究發現克羅恩病患者的總體生育率相比普通人群顯著降低,疾病活動、手術史及肛周病變是影響生育力的重要因素。該研究填補了中國女性IBD患者生育力研究的空白,為臨床生育咨詢、孕期管理和生育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壁報口頭報告(PO-023)
講者:許釗源博士研究生
標題:“阿達木單抗不同劑量在克羅恩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英夫利昔單抗初治與經治患者的多中心隊列研究”
研究簡介:多中心隊列研究系統評估了個體化阿達木單抗給藥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發現在英夫利昔單抗暴露史患者中,個體化劑量調整策略能夠顯著改善治療效果。該研究為阿達木單抗的精準給藥提供了重要證據,推動了IBD治療從"一刀切"向個體化精準醫療的轉變。
壁報口頭報告(PO-057)
講者:鄧曉霞碩士
標題:“全腸內營養在成年人肛瘺型克羅恩病患者中的療效:一項真實世界研究”
研究簡介:本研究首先在真實世界中探索全腸內營養對肛瘺型克羅恩病患者短期的放射學和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全腸內營養可有效改善成年人肛瘺型克羅恩病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結局,為肛瘺型克羅恩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
壁報口頭報告(PO-078)
講者:丁妮主管護師
標題:“中國三級IBD中心由專科護士提供的遠程醫療服務”
研究簡介:本研究闡述了開展遠程醫療的創新實踐。這項研究聚焦于炎癥性腸病專科護士在遠程醫療服務中的關鍵角色,展示了她們如何通過便捷的線上平臺,高效解決患者咨詢問題,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從入院流程到醫保政策,從飲食指導到藥物使用,護士們憑借專業知識獨立解決了88.61%的患者咨詢,成為醫患溝通的橋梁。揭示炎癥性腸病遠程醫療護理新模式的無限潛力。
壁報口頭報告(PO-110)
講者:許釗源博士研究生
標題:“來自克羅恩病患者唾液的韋榮氏副球菌加重腸道炎癥”
研究簡介:創新性地探索了口腔-腸道菌群軸與IBD的關聯機制。研究發現來自克羅恩病患者唾液的特定細菌能夠直接參與并加重腸道炎癥過程。該研究開辟了IBD微生物治療的新視角,為基于口腔-腸道軸干預的創新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轉化應用前景。
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全國首批“炎癥性腸病區域中心”及“中山大學炎癥性腸病中心”,在胡品津、高翔、郅敏、郭勤等專家的帶領下,炎癥性腸病診療量位居全球前列,深度參與國內外全部炎癥性腸病共識制定及近80項全球新藥研究。科室已構建覆蓋全消化系統疾病的診療體系,并以炎癥性腸病、小腸疾病及胃腸動力性疾病為特色優勢,形成了“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轉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本次AOCC會議上,中山六院消化內科團隊以前沿的科研洞察、扎實的臨床數據和創新的診療方案,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未來,科室將繼續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深化有組織科研攻關,推動更多“中國方案”走向世界,為全球炎癥性腸病診療進步貢獻智慧與力量。
感謝林朗,吳宏振對本文的支持
責任編輯:張婷婷
初審: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簡文楊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中山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