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戰線綿延至今,兩年多過去,局勢依舊膠著。
當外界還在關注前線每一寸推進時,背后的大國聯動卻成為真正影響戰局的關鍵因素。
普京曾提過“中俄背靠背”,細品之下,這句看似外交辭令的話里藏著如今俄烏僵局的核心邏輯。
歐洲本想通過制裁讓俄羅斯難以為繼,沒想到反制效果先落在自己頭上。
德國電廠因為能源斷供直接停產,法國民眾為翻倍的電費買單。
與此同時,俄羅斯沒有像預期中那樣被勒得喘不過氣,反而借中國的東風簽下多條天然氣協議,與伊朗的石油合作也在快速落地。
西方想從能源下手卡俄羅斯的脖子,卻間接幫其在東方打通了新渠道。
軍工和科技領域的合作更加微妙。禁令讓俄羅斯很難在全球采購所謂“關鍵芯片”,但中國繞道東南亞,把零部件轉了一圈又回到俄羅斯手里。
無人機戰場頻繁亮相,其中不少技術和配件都來自中國。
這種“軟合作”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來得顯眼,卻實實在在讓俄方后勤不斷線、武器補給不掉鏈,持續作戰成了可能。
錢袋子也發生了悄悄變化。被趕出SWIFT之后,俄羅斯掉頭擁抱人民幣。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成了救生圈,如今俄貿易結算貨幣三分之一變成人民幣,中俄每年的貿易額也一路漲上去了。
兩國貨幣互換、繞開美元體系,關系肉眼可見的緊密起來。
糧食運輸同樣講究周全。俄羅斯小麥繞道中國再出口到中東,避開了西方把控的傳統航運路線。
再加上一帶一路帶來的邊境通道,俄羅斯并沒有被封死。至于高端武器需要的稀土,全球九成本就在中國加工,制裁改不了這些現實。
就連聯合國的投票,中國的一票也讓不少西方對俄提案擱淺。
雖然嘴上喊著勸和促談,實際上中國左右逢源——既不讓俄羅斯被掏空,也不會輕易和歐美撕破臉。一邊當“能源客戶”,一邊接住歐洲新能源合作的橄欖枝,如魚得水。
前陣子中俄聯合軍演繞著日本飛,給亞太國家上了一課:在東亞事務上,西方未必說了算。這讓美國盟友多了幾分猶豫,日本韓國等國對于是否繼續“站隊”也變得謹慎。
今天的烏克蘭明白過來了,俄羅斯能撐到現在絕不是靠孤身硬扛,而是因為背后有條“中俄線”一直連著。
從能源、芯片到錢糧,這已經成了系統化的支援模式,換句話說,比派兵更見實效。北約如果想升級行動,首先得盤算如何應對中國這層保障。
中俄最近的合作數字還在往上走,甚至傳出兩千億美元貿易要沖到三千億。國際新聞說得精彩,其實影響每天就在我們身邊。
這場戰爭怎么收場沒人敢說死,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大國動向,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