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鄉”
讓青年大學生朋友
在這個暑期
共同奔赴鄉村、奔赴基層
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西南財經大學“青苗裕農實踐隊”團支部來到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冠英鎮、金山鎮等地開展實地調研。青苗裕農實踐隊在7月2日——7月6日連續走訪了五通橋區金粟鎮雙漩村、冠英鎮稻姜園區、金山鎮杏林村后,全體隊員整理連日來豐碩的田野筆記與訪談記錄,凝聚集體智慧,深度剖析雙漩村、稻姜園區與杏林村在農業現代化中的生動實踐。
(青苗裕農實踐隊在各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合影)
金粟鎮雙漩村
第一天,實踐隊走訪了金粟鎮雙漩村的黨群服務中心、糧蔬現代農業園區、冷鏈物流中心、雙漩夢創田園素質教育基地、留燈書屋等地方后,發現雙漩村給出的農業現代化答案是:破除地理困局需交通先行,雙漩壩大橋引來人流、技術流、資金流,激活城鄉要素循環;科技賦能土地而非替代傳統,智能大棚與輪作模式共生,使節水增效與生態修復并行;產業鏈延伸破解價值陷阱,冷鏈加工讓農產品溢價,實現“田間-餐桌”三產融合;人才振興根植人文關懷,留燈書屋解稚子看護之憂,夢創田園予村民休憩之樂。
(雙漩村糧蔬現代農業園區)
歸根結底,鄉村振興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以工業反哺,人文為輔,激活鄉土被埋沒的價值。
冠英鎮稻姜現代農業園區
第二天,實踐隊來到稻姜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進行系統性調研,第三天則繼續參觀稻姜現代農業園區種植基地,并與當地村民進行深入交流。稻姜園區通過科技賦能突破自然約束,智能大棚實現反季生產使畝利翻番;社會化服務構建“平臺+合作社+農戶”三級體系,實現農機托管降本,激活小農生產力;更以加工出海與農旅融合推動價值鏈躍升,姜制品出口創匯、稻田旅游畝增收,實現“農田-車間-市場”全鏈增值。
(稻姜園區綜合服務中心)
這印證鄉村振興的核心邏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服務網絡為紐帶、三產融合為路徑,方能在傳統農耕基因中培育出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根系。
金山鎮杏林村
第四天,實踐隊來到金山鎮杏林村,依次走訪了黨群服務中心、杏林李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能人實訓基地以及杏花果蔬專業合作社。杏林村解出的現代化密碼是鄉村振興以技術扎根鄉土為本,借智能滴灌、Y型密植等適配性技術降本增效;以能人反哺鄉鄰為脈,通過實訓基地培育技術骨干帶動小農戶;以三產融合延鏈為翼,結合農旅電商提升附加值。
(杏林李現代農業園區)
(實踐隊成員在杏花果蔬專業合作社采訪村民)
其核心在于讓農民成為現代化主體——技術可操作、收益可共享、產業可持續,方使李子園結出共富果。
(青苗裕農實踐隊在進行討論)
最后一日,實踐隊在五通橋區整理資料、討論分析三個村子的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成就,給這段充滿泥土芬芳與思考深度的三下鄉調研之旅正式畫上句點。
雙漩、稻姜、杏林的鮮活故事,不僅寫入了實踐隊的報告中,更刻印在每一位隊員心中。它們昭示著,鄉村振興非一日之功,亦非千村一面,其核心在于喚醒鄉土內生的力量——科技賦能、人文浸潤、產業融合、農民主體。
這份來自田野的答卷,激勵著每一位隊員成為未來鄉村建設更堅定的觀察者、思考者與行動者,共同書寫新時代鄉土中國的壯麗篇章。
編 輯:凡興雨
一審一校:李蒙希 、 段 蕊 、王美林
二審二校:杜壽松
三審三校:唐龍坤
供 稿:五通橋區團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