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當傳統扎染技藝遇上青年創新思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7月12日至17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丹山靛韻·非遺薪傳”實踐團深入南丹縣里湖瑤族鄉懷里村,通過“非遺學習+創新設計+直播推廣”的全鏈條實踐,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文化尋根:解碼非遺中的民族密碼
實踐團首站走進非遺博物館,探尋藍靛染藝背后的文化基因。在非遺博物館,隊員們發現扎染紋樣與青花瓷紋異曲同工,猴鼓舞節奏與壯族銅鼓文化共鳴。從靛藍染料的“一鍋靛藍煮春秋”到紋樣中“太陽紋映照著各族對光明的共同向往”,師生們梳理出扎染技藝與瑤族遷徙史、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層關聯。“這些技藝印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原來扎染不只是瑤族的‘獨美’,更是各民族共賞自然、敬畏生命的共同表達!”隊員們情不自禁感慨道。
隊員們跟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跳猴鼓舞。梁培寧攝
美美與共:民族風情秀出文化自信
實踐團走進國家級瑤族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金秀老師的農家小院,向她學習靛藍扎染的技藝。何金秀老師耐心向隊員們講述扎結、浸染、拆線的全過程,大家第一次發現,原來一朵花的藍、一片葉的青,都藏在繩結與染缸的秘密里。
傳統村落,石階曲徑、木樓錯落,民族風情自巷陌間漫溢。在青瓦白墻的村道旁,實踐團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扎染服飾秀。隊員們身著親手染制的靛藍紋樣服飾,緩步成列,衣角翻飛似流動的云霞,讓尋常巷陌瞬間化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流動秀場。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教授隊員們制作扎染作品。梁培寧攝
數字賦能: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
實踐團充分發揮信息工程專業優勢,讓非遺技藝從“文化符號”變成“發展動能”。隊員們與何金秀老師一道,對太陽紋、云紋等民族共通紋樣進行數字化整理,建立紋樣數據庫;開發文創產品,設計帆布包、服飾等現代扎染作品;在非遺扎染手工坊搭建云上課堂,直播講解扎染技藝和民族團結故事,首場獲2萬余點贊。“直播課把藍白布的故事講到了網友心坎里,讓非遺真正傳承起來。這份用心就是推動鄉村振興最鮮活的青春力量!”懷里村第一書記譚東點贊道。
隊員在非遺扎染手工坊開展直播。梁培寧攝
長效機制:共建非遺研學基地
活動尾聲,實踐團與當地共建“非遺扎染實踐研學基地”,未來將持續推進“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開發+電商助農實踐”。“這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鄉村振興的創新探索。”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
調研座談會。梁培寧攝
實踐隊與懷里村黨支部進行共建掛牌。梁培寧攝
從文化認同到產業賦能,廣西建院學子用專業知識和青春智慧,在藍白扎染間繪就了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朱秋燕 韋杏霖 鄭緯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