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海峽聯合研究院)院長、民革省委會副主委秦源教授及未來技術學院鄭平副教授帶領“走進漳浦,科技賦能百香果產業”社會實踐隊,奔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南坂鎮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科技助農,深入田間地頭、文化遺址與現代農業基地,書寫了一段青春與鄉土交織的生動篇章。
深入田野調研 賦能果樹發展
7月5日,實踐隊首站走進新民村,圍繞閩臺特色果樹產業展開實地走訪。隊員們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百香果、菠蘿等果樹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的病蟲害防治、產量提升等問題,為后續科技幫扶奠定扎實基礎。
圖為實踐隊員走訪新民村,與農戶交流果樹種植情況
調研結束后,實踐隊員受邀與村民共品清茶,隊員用地道閩南話與村中長者親切交談,從風俗文化聊到農事生活,進一步增強了對鄉村真實需求的理解和認同。
墻繪煥新顏 藝術點亮鄉村風貌
7月6日-7日,實踐隊以“藝術+鄉建”的形式,為新民村原本斑駁的墻面注入色彩與活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墻繪長廊。明快的色彩與鄉村意象交相輝映,不僅美化了人居環境,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鄉村文化與青春溫度。
圖為實踐隊員創作文化墻繪,為鄉村增添藝術風采
追尋紅色記憶 汲取奮進力量
7月8日上午,實踐隊前往蔡新故居參觀學習。通過史料閱讀與專題訪談,隊員們深入了解這位清代名臣清廉為政、重教興才的一生。《蔡氏族訓》和館藏文物展現了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對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具有深遠啟示。8日下午,實踐隊走進紅軍洞革命遺址,重溫紅三團英勇斗爭的紅色歲月。參觀陳列實物與歷史影像,隊員們深刻感悟“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紛紛表示將傳承紅色基因,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在蔡新故居前合影留念
深耕產業調研 聚焦品種攻關
7月9日-10日,團隊前往福建閩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百香果育種基地調研學習。企業負責人許巡嶸詳細介紹了自主選育的“欽蜜88號”品種特性和育苗技術,指出:“好品種是產業穩定的基石,突破種業瓶頸離不開科技力量。”并高度評價了秦源教授團隊對企業品種創新及栽培技術研發方面的帶動作用,并表示雙方合作有助于培育更多懂農業且愿意在基層工作的青年農學人才,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實踐隊與福建閩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巡嶸、場長徐維強
隨后,在兩位指導教師和徐維強場長的帶領下,隊員們系統學習了百香果的嫁接與育苗技術,在實操中鞏固理論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深切體會到科技創新對農業穩定發展的關鍵意義。
圖為秦源教授和鄭平副教授指導實踐隊員學習百香果育苗技術
科學宣講入田間 產業對接促振興
7月11日,實踐隊師生在大南坂鎮開展閩臺特色果樹科技宣講會。秦源教授、鄭平副教授及實踐隊員代表李登麟圍繞菠蘿與百香果的品種特性、栽培要點與育種技術等,向當地企業代表與果農進行深入講解與交流,提供科學、實用的種植指導。
圖為實踐隊員代表李登麟進行百香果品種特性及栽培管理科普宣講
青春不散場 奮斗正當時
此次漳浦之行,實踐隊在調研中開闊視野,在實操中夯實本領,在宣講中傳播知識,在合作中凝聚力量。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不斷錘煉專業素養,扎實積累基層經驗,把所學所悟轉化為服務“三農”的實際行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為新時代的農林青年,實踐隊員將繼續以腳踏實地的態度、科技興農的理想,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作為。(葉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