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報道,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顯示,美日澳近期在南海開展聯合軍演。這一動態讓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再添變數。
南海(資料圖)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近期公開表示,中美沖突將帶來難以承受的代價,美方始終尋求對話渠道。但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動作卻與這番表態形成反差。其在日本橫須賀基地部署的“里根”號航母打擊群,近三個月內已兩次進入南海海域;駐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B-52H戰略轟炸機,每月都會開展至少兩次抵近偵察活動。
美國在亞太的一系列行動,背后暗藏多重戰略考量。通過強化與盟友的軍事協作,在西太平洋構建多層防御體系,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壓制。在國內政治周期中,展現對華強硬姿態以爭取特定選民群體支持。以“應對中國挑戰”為由,向國會爭取更多軍費預算,2025財年美軍方提出的7800億美元預算案中,有近三成用于亞太軍事部署。
中國周邊多個方向的安全壓力持續顯現。南海海域,美菲“肩并肩”聯合軍演參演兵力達1.2萬人,演習科目涵蓋島礁攻防;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多次非法闖入仁愛礁附近海域,試圖向坐灘軍艦運送物資。東海方向,日本陸上自衛隊在與那國島完成導彈基地建設,該基地部署的12式反艦導彈射程覆蓋釣魚島周邊海域。這些動作相互交織,讓地區安全局勢更趨復雜。
南海(資料圖)
若中美不幸走向沖突,雙方實力對比呈現鮮明的區域特征。中國在第一島鏈內擁有完整的區域拒止能力,火箭軍的東風系列導彈可對進入該區域的水面艦艇形成有效威懾;海軍現役的3艘航母及數十艘驅護艦,能構建起立體近海防御網絡。美國憑借其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11艘現役航母,在遠洋作戰中具備優勢,其在亞太的關島、沖繩等基地可作為前沿投送節點。
南海(資料圖)
中國始終以理性態度應對周邊局勢。在外交層面,通過東盟防長擴大會等機制與相關國家保持溝通;在軍事層面,常態化開展艦機戰備巡邏,堅決捍衛國家主權。這種既有原則又具彈性的應對方式,為地區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美之間不存在非沖突不可的理由。雙方應摒棄零和思維,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建對話機制。這既是對兩國人民負責,也是維護全球和平穩定的必然要求。而“兩敗俱傷”這四個字,正是中美沖突結局最直白的注解,也是雙方都應竭力避免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