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沈北新區,一座占地27萬平方米
的“工業巨獸”拔地而起,長度超過757米的廠房在衛星地圖上勾勒出一道銀色弧線。
這座龐然大物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F-35總裝廠幾乎一樣大。后者面積約為27.5萬平方米,支撐著美軍及其盟友的隱形機供應。沈飛的新廠房僅僅是開始——規劃圖上清晰顯示,同樣規模的第二座廠房已在建設中,配套的連排車間如眾星拱月。
當這兩座廠房全部運轉,沈飛的生產基地規模將達到
沃斯堡的兩倍以上
。脈動生產線以72小時一架的速度吐出殲-35,中國航空工業的“爆兵”模式正式啟動。
廠房里的“世界級對決”
站在百度地圖前測量沈飛新廠房,總長757米的輪廓線躍然眼前。這個長度相當于把7個標準足球場連成一排,而這僅僅是單座廠房的尺度。更令人震撼的是規劃藍圖:沈陽航空航天城將矗立起
兩座各27萬平方米的巨型生產車間
,輔以成片配套廠房。
當你知道美國最先進的F-35生產線——洛克希德·馬丁在沃斯堡的基地不過27.5萬平方米時,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數字的意義。一位長期觀察航空工業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感嘆:“
原來沈飛要建的是雙倍于洛馬的超級工廠!
”
俄羅斯的航空制造基地在俄烏沖突后日漸萎縮,已無力建造如此規模的設施。而沈飛第二座廠房完工后,中國將擁有
全球最大的戰斗機生產線
,沃斯堡基地將徹底失去“世界第一”的寶座。
像造手機一樣造戰斗機
走進新廠房內部,傳統的飛機制造模式被徹底顛覆。沈飛副總師孫聰在央視鏡頭前拋出一個革命性概念:“
未來我們會像制造手機一樣生產戰斗機。
”這句話讓現場記者和無數觀眾愣住——飛機怎么可能像手機那樣造?
答案藏在脈動生產線里。飛機在不同工位間定時移動,每個工位專注完成固定工序,就像汽車駛過裝配線。這種模式讓F-35實現年產150余架,而沈飛的智能化版本更勝一籌:物料精準配送、機器人輔助裝配、數據實時監控,
每72小時就能下線一架殲-35
。
效率提升只是表面。更深層的是孫聰所說的“五年一換代”構想。通過標準化接口和模塊化設計,航電系統能像手機更新系統般快速升級。“過去戰機迭代要20年,現在可能
五年換一代
。”一位生產線工程師在休息間隙比劃著解釋,“換個處理器模塊,飛機就能獲得新大腦。”
百架殲-35背后的戰略棋局
脈動生產線全速運轉意味著什么?軍事論壇上的資深網友算了一筆賬:一條線年產50架,四條線就是200架。考慮到沈飛同時要生產殲-16和殲-15T,保守估計殲-35年產量也能
突破100架
。
如此龐大的產能對應著更龐大的需求。海軍急需殲-35配屬福建艦,空軍需要殲-35A填補殲-20外的隱形戰機空白。還有外貿訂單——巴基斯坦等國已明確表示興趣。沈飛內部人士透露:“新廠房建成后,
自用和外貿再不用搶生產線了
。”
軍迷們最興奮的莫過于央視鏡頭里刷上銀灰色涂裝的殲-35艦載型。著艦鉤清晰可見,顯示它們即將登上航母甲板。“看到沒?福建艦的‘利爪’長出來了!”一位網友在彈幕里激動地寫道。隨著第二艘國產航母服役在即,這些飛機將快速形成戰斗力。
全球軍貿市場的洗牌時刻
當脈動生產線開足馬力,國際軍火市場將迎來地震。美國F-35因政治限制、價格高昂(約8000萬美元)和交付延遲飽受詬病。而殲-35憑借
合理價格和穩定供應
,正吸引發展中國家目光。
某南亞國家被爆計劃采購數十架殲-35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中東、拉美、東南亞多國都在評估這款戰機。一位駐華武官在珠海航展后坦言:“
有些國家等F-35交付要十年,殲-35可能三年就能到手。
”
更令洛馬擔憂的是產能碾壓。2023年F-35交付156架已是峰值,而沈飛成飛合力后,中國五代機年產量
2026年或將突破200架
。若其中半數用于出口,全球五代機市場格局將徹底改寫。曾在洛馬工作的航空工程師在專業論壇警告:“忽視中國產能的人,很快會付出代價。”
夕陽映照下,沈北新區的兩座27萬平方米廠房如同蟄伏的鋼鐵巨獸。72小時一架殲-35的脈動生產線正在調試,孫聰“五年一換代”的預言在車間回響。
當巴基斯坦飛行員將來坐進殲-35座艙,當福建艦甲板布滿銀灰色戰鷹,世界終將明白:
航空霸權的天平
已隨著這批“沈陽制造”悄然傾斜。洛馬工程師盯著衛星照片上那片相當于兩個沃斯堡的廠區,默默在工程日志里寫下:“他們的爆兵時代,真的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