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賣巴鐵?中方三個“不”字,點破南亞軍購迷局
巴基斯坦退役準將一席話震動國際軍界:若印度獲得俄制蘇-57E隱形戰機,巴方應跳過中國殲-35,直購更先進的殲-20!這看似突然的喊話,實則是南亞戰略牌局中的一步精妙試探。
巴方“拒購”背后,藏著三重博弈智慧:
- 對印威懾:明確警告印度——俄制五代機非壟斷籌碼,巴方同樣握有尖端選項
- 對華議價:為殲-35采購爭取更優技術轉讓條件與價格空間
- 引美入局:成功觸發美國迅速回應,承諾升級巴現有F-16機隊
中方“不售殲-20”的立場堅如磐石,三大核心考量彰顯戰略定力:
核心技術壁壘
渦扇-15發動機19噸推力實現超音速巡航,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構建“透視戰場”能力——這些凝聚數十年心血的技術命脈,決不可因軍貿泄密。
務實評估盟友承載力
巴方全年軍費僅76億美元,殲-20天價采購與后續維護體系(專用機庫/飛行員培養/彈藥保障)足以吞噬其國防預算,盲目引進反成財政枷鎖。
守護區域戰略平衡
殲-20入駐南亞必將顛覆地緣格局,刺激印度加速倒向美俄并引發軍備競賽,最終損害中巴長期利益與地區穩定。
殲-35 vs 蘇-57:紙面數據揭示戰力鴻溝
當部分聲音質疑殲-35難以抗衡蘇-57時,關鍵隱身指標給出答案:
- 殲-35雷達反射截面(RCS):約0.01平方米(飛鳥級隱蔽性)
- 蘇-57實際RCS:高達0.5平方米(相差50倍!)
這意味著戰場生存率存在代際差距。配合巴方已構建的空警-500預警體系及霹靂-15E遠程導彈,殲-35完全具備“隱身突防-遠程狙殺-快速撤離”的制空能力。反觀蘇-57,此前在土耳其測試中竟遭電磁干擾致通訊中斷,實戰可靠性存疑。
印度松氣為時過早,三重隱憂懸而未決:
1. 交付時間表疑云:俄方承諾“3年交付20架”,但其2023年僅產21架蘇-57,印法“陣風”采購曾拖延12年——南亞天空何時見蘇-57仍是未知數
2. 性能代差難逆轉:即便蘇-57到貨,其雷達可視性遠超殲-35,戰場主動權已然易手
3. 巴方終將獲五代機:殲-35性價比與體系兼容性優勢無可替代,“拒購”表態實為談判策略,最終列裝勢在必行
這場三方博弈中,巴方以“戰略叫牌”爭取利益最大化,中方以三個“不”字守護技術紅線與區域穩定。莫迪短暫的喘息,不過是大國棋局中的間歇插曲。
真正的勝負手,在于誰能更快構建完整作戰體系。
殲-35搭配中國預警、導彈系統形成的“殺傷鏈”,遠比單件明星裝備更具顛覆性。當蘇-57還在圖紙上論證時,東方智慧早已在實戰化道路上疾馳——體系對抗的時代,南亞制空權之爭的終局已現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