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首部以莞香為題材的原創新編粵劇《最是女兒香》在廣州大劇院震撼首演。這部嶺南風韻十足的文藝精品,以粵劇這一嶺南戲曲藝術為載體,莞香(女兒香)為脈絡,在六世追尋的敘事框架中,鋪展跨越千年的兒女情長,交織家國天下的壯闊情懷,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融合嶺南戲曲藝術與莞香文化的視聽盛宴,更是一次對莞邑文化根脈的深情追溯、對嶺南文化魅力的精彩呈現,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核的時代弘揚。
該劇是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東莞市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由廣東粵劇院、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東莞市寮步鎮人民政府聯合出品。7月16日至17日在廣州大劇院連演2場,接下來還將到東莞、江門等地巡演。
“香”牽雙遺:將“莞香故事”搬上戲曲舞臺
莞香、粵劇、水袖輕揚、六個時代的風華絕代……當極具嶺南韻味的音樂、唱腔、舞美在舞臺上呈現時,觀眾被粵劇《最是女兒香》呈現的中式審美所傾倒。粵劇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莞香是國家級非遺,《最是女兒香》從題材到體裁,成為“非遺+非遺”創造性轉化的典范。
粵劇《最是女兒香》是一個有關莞香的愛情故事,講述莞兒與長庚在莞香精靈的幫助下,千載追尋,經歷了幾個時代歷史變遷,實現了對愛情的忠貞誓言。故事始于先秦深山,采香人長庚為護香樹殞命,少女莞兒殉情血淚凝成香墜。此后千年,兩人以“香墜”為信物,在漢、唐、宋、民國和當代的風煙中,每一次相遇都烙印著家國劇變下的悲歡離合。
7月16日當晚,當演出開始尚有近一個小時,不少觀眾已提前來到廣州大劇院,在海報前拍照打卡,與劇中人“莞兒”一起定格“穿越千年”的期待。劇場外的大廳里,來自東莞的莞香文創產品、香道體驗,讓觀眾領略到莞香獨有的香韻裊裊。根據劇中角色“莞兒”開發的“國潮玩偶”掛件,也讓觀眾感受到本劇衍生的“粵劇+潮玩”的文創產品巧思。觀眾在觀看演出之后,現場觀看、了解莞香產品,讓舞臺藝術精品“看得見、聞得到、帶得走”。
作為粵劇界年度焦點之作,《最是女兒香》匯聚國內一流的創作班底。該劇由一級編劇盛和煜執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著名戲劇導演張曼君擔任導演及粵劇改編,青年戲劇導演胡家偉擔任粵劇改編和執行導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與一級演員黃春強領銜主演。同時匯聚了舞美設計季喬、楊參,燈光設計邢辛、服裝設計陽東霖、化妝造型姚鑰、閻飛翔,音樂設計陳揮之、形體設計姚曉明、多媒體設計王佳迪等十余位藝術家,聯合廣東粵劇院青年創作骨干梁妙翠、楊玉華、歐云滔、朱紅星、朱建豪、馮嘉寧、陸偉豪等共同參與該劇的創作。
粵劇《最是女兒香》是東莞與廣東粵劇院踐行“一城一劇一品牌”理念的成果,以粵劇挖掘城市文脈。2022年,以粵歌《最是女兒香》為契機,東莞聯合廣東粵劇院共同創作推出粵劇《最是女兒香》。自策劃立項、創作采風、劇本打磨到最終呈現,《最是女兒香》的創排前后歷時三年多。在作品創作初期,為更好地以粵劇詮釋“莞香故事”,主創團隊多次在東莞采風,了解莞香的種植、制作技藝的保護、文化產業等。
“我們以‘香’為魂,實現了粵劇和莞香雙重非遺的匠心融合。同時,這部劇是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也是粵劇回應時代的藝術表達。它讓千年莞香故事走上當代舞臺,展現莞香文化的新活力。”曾小敏說,粵劇《最是女兒香》承載的,不僅是六世追尋,更是一個古老劇種在新時代的自信。“我希望粵劇《最是女兒香》能夠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走進劇場感受粵劇的當代魅力,并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同時,我也期待,粵劇之美與莞香的千年芬芳交融共生,讓嶺南文化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傳承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粵劇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最是女兒香》以粵劇為載體,以莞香為媒介,打造了一部彰顯嶺南文化根脈、莞邑文化風情的精品舞臺藝術。本劇既是對嶺南文化根源的深度探尋,也通過“香”與“情”的意象交織,探討文化傳承與人性情感的永恒命題,有力地傳播了莞邑文化、嶺南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香”載道:全新創作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粵劇《最是女兒香》中,張曼君導演秉承“以變為傳統”的理念大膽創新,賦予古老藝術嶄新活力——她將莞香文化作為情感圖騰與時空紐帶,通過“穿越劇式浪漫”重構敘事,巧妙融合粵劇程式與當代審美,提煉出引發Z世代共鳴的“東方美學密碼”。
舞臺運用開合黑幕、動態軟屏與投影構建虛實相生的“煙塵往事”,讓“香”自由穿梭古今;音樂匠心獨具,以主題旋律貫穿,隨時代流轉融入漢朝號角、盛唐琵琶、宋代古琴等音色,鋪就聽覺歷史軌跡;百套跨越先秦至當代的華服,淬煉成華夏服飾的流動長卷;表演更跨界融合多元藝術形式,在保留粵劇筋骨的同時,綻放出強烈的跨媒介藝術張力。
這些創新元素在舞臺上迸發出令人驚嘆的視聽效果,演出反響熱烈。曾小敏說:“年輕人愿意駐足傳統,在于我們用古典故事叩擊當代情感。粵劇的嶺南聲腔與音韻獨具魅力,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破圈’資本。”
“我們不固守程式,而是用當代視角重構戲曲的假定性美學,讓觀眾沉浸在藝術幻覺中,主動參與敘事。”張曼君坦言,此劇非傳統愛情傳奇,而是“用戲曲書寫的中國文化精神簡史”,在虛實交織中展開關于堅守與追尋的文明對話、“小我”與“大愛”的永恒辯證。主創團隊打破線性敘事,融入歷史事件與文化名人,以“小情侶大事件”結構實現“歷史典藏再現”與“現代劇場要求”的融合。這種“非典型戲劇”探索,突破傳統戲曲表現邊界,彰顯粵劇“海納百川、創新進取”的特質。
粵劇《最是女兒香》獨特的敘事與美學呈現,不僅贏得了觀眾的持久掌聲與深度共鳴,更以其創新的勇氣與藝術高度獲得了業內外廣泛贊譽。
六世“香”緣:呈現嶺南極致美學
舞臺上,曾小敏與黃春強以跨越六世的“香緣”為紐帶,用細膩入微的表演詮釋了千年執念與文化根脈的傳承,令觀眾隨劇中人悲歡浮沉,沉浸于“一香一念越千年”的深情畫卷。
聚光燈下,粵劇名家曾小敏飾演的“莞兒”及其綻放的風華成為整部劇的靈魂。她飾演的莞兒,經歷六世追尋,承載了不同時代下的重壓與苦難,是一名時光變遷的見證者。通過巧妙融合“圓、柔、穩”的傳統身段與現代形體的流動感,曾小敏將角色的層層轉變刻畫得入木三分——從先秦采香的靈動少女,到西漢尋郎的悲愴婦人,再到民國就義的堅毅戰士,淋漓盡致呈現了莞兒從逆來順受的柔弱,蝶變為自主追尋、敢于抗爭的獨立女性的歷程。
黃春強則以角色差異化塑造見功力,唐代樂工的清秀與滄桑、北宋文人的儒雅與垂暮、民國特工的隱忍皆入木三分。兩人在對手戲中,眼神的交錯、唱腔的呼應,無不暗藏“重逢即別離”的宿命張力——無論是先秦沉香樹下的死生契闊、唐代琵琶弦上的香霧繚繞,還是審訊室的“莞香”暗語交鋒、刑場相望的淚光共振,都在他們極具感染力的演繹下,化作“香凝千載、情鑄永恒”的動人隱喻。當二人因香墜驀然回眸,相視一笑中蘊藏的六世釋然與永恒篤定,瞬間完成了這個跨越千年的“情感閉環”。
觀眾被演員的表演感染,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將首演氣氛推向最高潮!《最是女兒香》成功首演,觀眾的掌聲里藏著的不僅是對演出的肯定,更是傳統與時代碰撞出的溫暖火花。
下來,這縷穿越千年的“女兒香”將踏上新的旅程:7月30日、31日登陸東莞玉蘭大劇院,8月8日將在江門僑都大劇院上演,與觀眾共赴一場領略嶺南莞邑文化極致美學的盛宴。
采寫:南都記者周佩文 實習生羅彥清 通訊員林楷虹
攝影:廣東粵劇院 薛才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