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即將新增一所高校,刷消息看到,固原擬設一所公辦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固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按照流程,最早在2026年可以招生開學。這對于本地的考生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說起來,寧夏的高校也挺多的。在威記印象中,基本集中在銀川的西夏區。那時候在西夏區搬磚,天天游走在各大高校圍墻邊,給里面的學生們送餐。不過卻沒有認真計算過到底有多少所高校。反正只是知道這些高校基本集中在北京路以北的學院路、文萃街、賀蘭山路、文昌街片區。
對于很多人來說西夏區因為老廠多,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所以印象中就是老破小。可是對于威記來說,卻覺得它高大上和充滿朝氣。因為整天接觸的都是大學生們。早上看到他們上學匆匆的身影,晚上搬磚結束回老城,經過懷遠路,看到的是他們休閑自在的身影。
而對于寧夏其它地區,銀川以外的高校,了解就不多了。如果不是因為“拖布事件”,都不知道石嘴山有高校;而對于固原有高校,則是因為“師范學校”搬遷到銀川的傳聞。
固原作為寧夏的“副中心”,確實也需要有多一些的高校來加持了!銀川的大學太多,給人感覺就是教育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城市。使得寧夏全區的發展不均衡,有一種北重南輕的感覺!
這次擬設的固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是在固原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上“提級”的。而固原市職業技術學校,則是由固原市農業學校、固原財貿技工學校、固原市職業高級中學三校合并組建。之所以增加“農林”二字,應該也是為了切合固原的發展所需的吧?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固原是“苦脊甲天下”的核心地。殊不知,如今的固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說山清水秀吧,也是層林疊翠,一派秀色。早已不是那個被干旱與貧困束縛的高原小城。六盤山麓的層層梯田泛著新綠,清水河兩岸的生態廊道蜿蜒如帶,這座曾經"苦甲天下"的黃土高原城市,正在書寫著綠色逆襲的新篇章。
設立固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恰似為這幅生態畫卷添上了點睛之筆。并且還可以“留人”,固原的發展離不開人口和人才,太需要人來建設家鄉,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了。尤其是農業人才!
固原的農業基礎很好!所以,這所孕育中的高校,將承載著比"提級擴建"更深遠的意義。當課堂里的農林知識遇上黃土高原的治理實踐;當實驗室的育種技術對接冷涼蔬菜產業帶;當養殖技術切合如今肉牛養殖的風行,職業教育便有了扎根泥土的生命力。
可以預見,未來的校園里會走出一批批"懂理論更會實操"的新型農人——他們既能用無人機巡護三北防護林,也能用大數據分析馬鈴薯種植模型;既掌握旱作農業的古老智慧,又精通現代農業的科技語言。
更重要的是,這座學府將成為固原轉型的"綠色引擎"。隨著專業設置與地方特色產業深度耦合,"農林"二字背后是完整的產業鏈重塑:從生態修復到林下經濟,從高附加值農產品開發到鄉村旅游規劃。當教室里的沙盤推演變成田間地頭的真實變革,固原的綠水青山就有了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智力支撐。
有意思的是,這一次的固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是寧夏“農字頭”的高校學府回歸。因為“農”字頭的高校,在寧夏消失也有20多年了。這也將會是寧夏的第三所有“職業技術”名字的高校。而放眼全國,“職業技術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從側面也反映出對職業技術的需求!
那么寧夏在設立“職業技術”高校的時候,能否根據本地區的情況來設置專業呢?畢竟,高校如今是足夠的多,人才培養通道是打通了,那么在解決就業方面,是不是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模式?
比如在專業設置上,不妨立足六盤山生態屏障區位優勢,開設生態修復、節水灌溉等特色課程;依托"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產業基礎,構建從育種研發到精深加工的完整教學鏈;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懂技術、會經營的復合型新農人。還有當下時興的水產養殖,都需要農業技術人才的加入!
不然,設置再多的高校,有什么意義?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