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聊過斯巴魯拉力賽史
馬自達勒芒史
日產Skyline R32 GT-R在Group A的歷史
豐田勒芒血淚史
以及馬拉松式的本田80年代
在F1磕磕絆絆的歷史
今天
就帶各位聊一聊
三菱Lancer(參數丨圖片) EVO拉力賽歷史
Author / 酷樂汽車
三菱于1987年10月推出新款Galant。
其高性能版本Galant VR-4搭載2.0升雙頂置凸輪軸渦輪增壓發動機,配備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和四輪轉向系統,引發了廣泛關注。盡管受到A組賽事規則的限制,但Galant VR-4所搭載的4G63發動機從投入賽事之初,就能輸出超過300馬力。
1988年,三菱汽車時隔五年再度挑戰世界拉力錦標賽,組建了兩支車隊:廠隊將征戰世界拉力錦標賽的歐洲分站賽;獨立車隊則在日本TASK工程公司的管理下,以筱冢建次郎為車手,主要參與亞太拉力錦標賽(APRC)。
1988年7月,Galant VR-4在新西蘭拉力賽中完成了WRC首秀,當時筱冢建次郎代表半廠隊參賽,他還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的拉力賽中奪冠。
與前一年在該賽事中的表現一樣,筱冢建次郎在亞太拉力錦標賽最后一站 —— 喜馬拉雅拉力賽中再度勝出,成為新創辦的亞太拉力錦標賽首位冠軍。與此同時,三菱廠隊“RALLIART歐洲”參加了同年11月在英國舉行的世界拉力錦標賽收官戰 —— RAC拉力賽。
盡管賽車最終退賽,但仍在兩個特殊賽段跑出最快成績,充分展現了Galant VR-4的潛力。
1989年,三菱汽車任命阿里·瓦塔寧為首席車手,并根據賽事情況為二號車選派最合適的車手。在當年參加的第三場拉力賽 —— 芬蘭千湖拉力賽中,邁克爾·埃里克森奪冠。
在RAC拉力賽中,彭蒂·艾里卡拉斬獲全場冠軍,瓦塔寧則獲得第五名。對于這支車隊而言,在當年參加的四場拉力賽中拿下兩場勝利,已是巨大的成功。
1990年,賽事對發動機使用數量做出限制。在賽季中期的千湖拉力賽中,賽車配備了經過升級的粘性聯軸節中央差速器,這次升級收效顯著,助力車隊在制造商錦標賽中獲得第三名。
1991年6月,三菱推出基于標準版車型稍作改動的A組Galant進化版,并連續第二年在制造商錦標賽中位列第三。同年10月,筱冢建次郎成為首位贏得WRC分站賽冠軍的日本車手,他在科特迪瓦拉力賽中奪冠。
三菱汽車計劃于1991年發布的A組LANCER EVOLUTION,在1993賽季揭幕戰蒙特卡洛拉力賽中完成首秀。
為此,三菱基本停止了對Galant VR-4的重大研發工作,并在1992年將其參賽場次縮減至六場。不過,車隊在每一場賽事中都對Galant VR-4進行了全面改進,還推出了輕量化版本(重量不足1200公斤)。
在歐洲賽場,蒂莫·薩洛寧取得的第五名是當年的最好成績,但筱冢建次郎在10月舉行的科特迪瓦拉力賽中成功衛冕,這也讓Galant VR-4在WRC中的冠軍總數達到六個。
收官戰RAC拉力賽是Galant VR-4最后一次參加WRC。此次參賽,賽車搭載了計劃用于1993賽季揭幕戰首秀的A組藍瑟進化車型的全新四輪驅動系統,目的是在全面的拉力賽環境中對該系統進行測試。
1993年是拉力賽事上最重要的一年。
在1993年之前,拉力賽一直由兩大廠商霸占:福特和藍旗亞。福特一直是以老二的身份苦苦追趕,而藍旗亞則是一騎絕塵。尤其是Group B結束后幾近年年奪冠更是讓那個年代的其他廠商感到絕望。
在意識到新賽車的重要性后,日系廠商在1993年紛紛使用全新賽車參賽。感謝那個時代FIA的規定,所有賽車必須有同質化的合法街車上路,因此諸多傳奇街車在1993年紛紛誕生。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取代斯巴魯legacy的斯巴魯翼豹555賽車,以及,這篇文章的主角之一,取代三菱Galant VR-4的三菱Lancer EVO I。
之所以用全新三菱Lancer EVO I取代Galant VR-4的原因,就是因為EVO I更加小巧,因此更能夠符合當年拉力賽的需求。而Galant VR-4更是留給了初出茅廬的三菱Lancer EVO I 兩套系統:4G63T和四驅系統。
為了保證三菱Lancer EVO I的成功,三菱在實驗室中通過計算機對賽道進行了模擬,從而將模擬的數據加載在四驅系統上,以保證EVO I的四驅系統有更大的優勢。
然而1993年對于三菱的賽車Lancer EVO I,可謂是一個慘不忍睹的一年。其成績遠遠遜色于前輩Galant VR-4。
豐田對自家Celica賽車的全力支持使得車隊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進行賽車調教,而斯巴魯水平對置引擎第一次展現其的真正潛力。在整個年度的賽事中,三菱僅僅之登上過兩次領獎臺,而倒數第一的年度成績更是對于三菱是當頭一棒!
而未來主要對手,斯巴魯車隊中的斯巴魯翼豹555,雖然表現不穩定,但是水平對置引擎加上四驅系統已經足夠讓人眼前一亮!那時候的斯巴魯已經展現出了奪冠的潛力。
1994年,三菱帶來全新賽車Lancer EVO II。由于前一年較差的成績,三菱內部支持急劇減少,因此相比于其他廠商的車隊,三菱Lancer EVO II僅僅是一個小項目。
那年的賽事由豐田獲得冠軍,但是斯巴魯僅僅以11分之差名列第二,第三名則是福特英國分部。在那一年斯巴魯翼豹555名聲鵲起,而三菱Lancer EVO II則是舉步維艱。
1995年則是戲劇性一年。
在賽季中,豐田被FIA查出舞弊,在賽事中使用作弊的渦輪進氣限制器。豐田從而被踢出當年度WRC賽事并禁止豐田參賽一年。對于斯巴魯這則是大豐收的一年,Colin McRAE拿到年度車手總冠軍,而斯巴魯也拿下了制造商冠軍,斯巴魯翼豹555時代正式開始!
1995年,三菱帶來新款賽車:Lancer EVO III。
可以說,Lancer EVO III是改變Lancer EVO車系命運的關鍵,沒有Lancer EVO III,Lancer EVO可能就已經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歷史中了。
和之前的EVO I和EVO II不同,EVO III由于三菱更換重點,在1995年的Asia-Pacific拉力賽上亮相。雖然首戰告敗,但是EVO III從第三站開始贏,一直贏到最后一站。不僅僅獲得車隊和車手雙料冠軍,更是在對4G63T和四驅系統的調教上開始了真正的進化。
為了能夠成為真正的拉力賽車,三菱保留了來自方程式賽車靈感的巨大的尾翼和功能取向的前臉,同時在增加下壓力的前提下保留了車身不變的風阻系數。
從失敗的EVO II上拿到的“燃燒后控制”則進一步被完善,因此極大改善了引擎的響應,同時彌補了限流器導致引擎動力減小。引擎動力因此維持在270ps/6000rpm,但是扭矩則達到了440Nm/4000的可怕輸出。
在當年的WRC上,三菱也成功成為亞軍。考慮到前一年的EVO II還是倒數第一,第二年的EVOIII已經成為亞軍,這可謂是一個巨大的進化!
1996年,三菱Lancer EVO暫時停下了進化的腳步,其仍然使用1995年的Lancer EVO III參賽,但是1996年則是一個三國爭霸的時代。
由于豐田在前一年度因為舞弊被禁止參賽一年,因此剩下的只有三家廠商:福特,斯巴魯和三菱。福特在1995對英國分部進行了人員大調整。雖然底子厚重,但是處于重建的時期,可稱之為“吳”。
斯巴魯則是攜上一年度的雙料冠軍而來,車手陣容完整,廠商支持力度極大,但是過多的人員導致車隊和車手溝通有所不暢,可謂之為“魏”。
而三菱雖然有多輛EVO III參賽,但廠隊僅僅只有TommiMakinen一位車手,參賽車輛也僅僅只有一臺EVO III而已,可謂之“蜀”。
歷經1995年的歷練,EVO III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由于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保證了EVO III在過彎的時候擁有巨大的下壓力,但是不會犧牲車輛的極速。而經過這么多年賽事歷練,三菱EVO的四驅系統已經進化成能夠記住道路的四驅系統。
而天才車手Tommi Makinen更是和EVO III達到了人車一體的境界。Tommi Makinen開著那臺“飛翔的”EVO III,在9個分站賽中奪下5個分站賽冠軍,從而為三菱帶來了第一個車手總冠軍!
如果僅僅是這樣,Lancer EVO會僅僅是一臺好車,而不是一臺寄托信仰的車型。之所以三菱Lancer EVO能夠成為一代神話,則是和1997年拉力賽的規則劇變相關。
雖然和斯巴魯一樣,三菱參與的是WRC,但是那段時期在賽事規則上是一個相當動蕩的時期。FIA原先設立的頂級拉力賽組別是Group B,但由于80年代末漠視車手安全導致的車手和觀眾死亡事件,Group B僅僅存在了幾年就被解散。
為了平衡WRC的規則,FIA異想天開的讓拉力賽使用了Group A的規則。
說到這里,有些同學是不是對Group A這個名字有些眼熟?
是的,Group A就是尼桑Skyline R32 GTR參與的賽事。換句話說,只要尼桑當年有意,Skyline R32 GT-R其實是可以進入拉力賽中的。
Group A其實最早是為場地賽準備,因此對于拉力賽車的限制巨大。
在Group A被取消后,FIA在1997年單獨為WRC設立規則,換句話說,也就是遵照Group A規則的賽車和遵照新款WRC規則的賽車可以同場競技。 相比于Group A的規則,新WRC規則更寬松,廠商的進化空間更大。
新WRC規則有多寬松?在1997年之前,拉力賽完成時間是以秒為單位,在1997年之后,拉力賽完成時間變成了十分之一秒!
而更重要的是,WRC規則下的賽車不再需要同質化的街車。因此,這也是有人稱斯巴魯翼豹22B是最后一輛純正的斯巴魯拉力賽街車的原因。
WRC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然而,在這些廠商中有一家特立獨行的廠商,它就是三菱。
三菱輕視新WRC規則,一直到2000年都堅持使用Group A的規則。而偏偏是在這受限巨大的group A規則下的三菱EVO,在Tommi Makinen的駕駛下,蟬聯1996年到1999年整整四年的車手總冠軍,更是在1998年為三菱拿到第一個年度廠商冠軍!
三菱Lancer EVO的名聲,正是在這樣近乎奇跡般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1997年,在發現不需要同質化街車的需求后,更多的廠商加入了WRC的規則。除卻斯巴魯和福特逐步開始轉型進入WRC新規則以外,標志,雪鐵龍,西亞特,現代紛紛成立了場隊,直接使用了WRC新規則。
而堅持使用的Group A的三菱則繼續帶來久經考驗的Lancer EVO III,同時EVO開始了繼續進化,Lancer EVO IV出現在了賽場上。
在前幾代的EVO上,過重的引擎是車手一直抱怨的問題。鑄鐵材質的4G63T加上過多的渦輪組件導致前三代EVO轉向嚴重不足。為了克服這個問題, 三菱在EVO IV上帶來了日后必定會大放奇光溢彩的AYC系統(Active Yaw Control,主動偏航控制系統)。
通過AYC對左右車輪不同的扭矩分配,EVO IV的轉向不足問題得到了極大的克服。
同時,前幾代后懸掛的多連桿也被更換成雙A臂,而序列式變速箱也成功裝備。
而EVO IV和Tommi Makinen再奪車手冠軍。
1998年,三菱Lancer EVO繼續進化,EVO V出現在了賽場上。
EVO V和EVO IV最大的區別不僅僅體現在賽車上,更體現在街車版本上。在EVO IV上,為了進一步平衡車輛前后重量,4G63T被做了180度轉向,從而將變速箱安裝在駕駛員的左側。
而EVO V上繼承了EVO IV這一改變并進一步做了優化。
而在賽車上,EVO V最大的變化是其的升級過后的電子控制系統。而EVO IV上一年度暴露出過彎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是由于Group A規則下對輪胎的限制導致的。而為了進一步保證競爭力,三菱別出心裁的給EVO V設計了兩種懸掛。
針對不同的賽道,EVO V會采用不同的懸掛形式來應對。
引擎則以穩定性為主。最大馬力輸出小幅上漲到290ps/6000rpm,而最大扭矩輸出來到了510Nm,轉速則降低到3500rpm。
在1998年的前五站,五名不同的車手分獲冠軍。
而在賽事中后半段,Tommi Makinen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突然爆發。在Tommi Makinen和EVO V的通力合作下,其贏得了13站中的7站冠軍,而Tommi Makinen連續第三年獲得車手總冠軍,而三菱也如愿以償獲得了年度總冠軍。
1998年也成為了EVO封神的一年。
1999年則是WRC歷史上最為喧囂的一年。傳統四強豐田,福特,斯巴魯和三菱迎來了新挑戰者。在經歷幾年的磕磕絆絆之后,西雅特終于有能力挑戰傳統車隊。斯柯達也讓人眼前一亮,而最大的新聞則是法系車隊標致終于走上了正軌。
對于中國人,最大的新聞則是WRC擁有了中國站!
那個年代能看著斯巴魯翼豹和三菱EVO在門口呼嘯而過是何等榮幸!
Lancer EVO VI則姍姍來遲,一直到第五站才出現在賽場上。為了進一步優化引擎的反應,同時增加可靠性和耐久度,引擎大量部件得到了強化。最值得一說的就是三菱Lancer EVO VI首次使用了雙尾翼用以增加下壓力。
相比于同年的WRC規則下賽車,EVO VI不能說有劣勢,但是卻也占不到便宜。
因此在早早的失去了廠商冠軍的爭奪資格后,三菱就將目標瞄準了第四個車手總冠軍。爭奪一直持續到最后一站英國站,運氣則決定了當年車手冠軍。
Tommi Makinen雖然排名第一,但是僅僅領先第二名幾分之差。
開賽不久,Tommi Makinen就撞車退賽。正當三菱失去所有希望的時候,排名第二的福特車手Colin McRae撞車退賽!緊接著,第三名車手CarlosSainz遭遇引擎故障退賽!
而Tommi Makinen則因為積分優勢則獲得了年度車手的冠軍!
在多年后人們回望2000年的Lancer EVO,西方車迷都會唏噓著說出 ——
來自Group A最后的拉力賽車終成傳奇。
三菱仍然使用Lancer EVO VI參賽。
在新款斯巴魯翼豹WRC 2000和標志206 WRC的夾擊下舉步維艱。Tommi Mekinen更是只贏得了一站冠軍。早早就退出了爭奪,似乎1999年的大不列顛耗去了Lancer EVO VI的全部氣運。
也正是在2000年WRC賽季末,三菱放棄了GroupA,轉向WRC規則。
來自Group A的最后的拉力賽車終成傳奇。
2001年是三菱重要的一年。
在街車上,隨著三菱從Group A的退出,同質化街車的生產已經不再是必要條件。在賽事的后半段,三菱正式引入全新WRC賽車:三菱Lancer EVO WRC。
EVO WRC仍然使用同年度的4G63T引擎。
由于寬松的WRC規則,引擎出力提升到300ps/5500rpm,540Nm/3500rpm。用以改善引擎反應的新排氣和新渦輪,更加偏向于前后平衡的車身布局,加上超輕量化的車身內部組件一應俱全。
更值得一說的是,EVO WRC上的前后懸掛均為麥佛遜結構,因此安裝了更大的輪拱。
然而,新款EVO WRC需要更加激進的左腳剎車技術。
三菱缺少能夠使用如此激進的技術的車手,而唯一精通此道的Tommi Makinen則由于新車調教問題六次因為各種故障退賽。最終僅僅拿到第三,而三菱也以季軍的身份結束了WRC規則下的第一個賽季。
同年,三菱帶來新EVO街車:三菱Lancer EVO VII。
EVO VII相比前輩重很多,車身也更顯寬大,因此加速度完全無法和前輩匹敵。但是由于新加入的電控主動式中央差速器,在彎道上EVO VII將EVO系列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2年,三菱攜Lancer EVO WRC2而來。通過更好的重量分布,更低的重心以及全新引擎部件(輕量化凸輪軸,飛輪以及其他可旋轉部件),三菱期望EVO WRC2可以繼續出色發揮。
可惜的是,由于王牌車手Tommi Makinen的離開,三菱車隊暫時性陷入混亂。三菱一路暴跌至第六名。面對車隊如此混亂的情況,三菱決定退出WRC一年,以期能夠重振車隊。
雖然2003年三菱沒有參與WRC,但是其發布了全新Lancer EVO VIII。這對于車迷是一個好消息。
2004年三菱帶來最新Lancer EVO WRC04賽車。相比于EVO WRC2,三菱帶來了超過6000項升級。其首次使用了4G63T和半自動變速箱的組合,而在和Ricardo合作之后,三菱更是帶來了全新的四驅系統。
車身在經過設計后,交由Lola的風洞進行空氣動力學實驗,因此更換上全新 空氣壩 ,新輪拱以及造型怪異的“手推車”式后尾翼。剎車升級成為8活塞卡鉗,370mm通風盤。
可惜的是,EVO WRC04遭遇了過多的電子系統故障。其甚至無法在發車線前啟動,三菱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賽季。
然而,當這臺EVO WRC04不出現故障的時候,這是讓所有拉力賽車都膽寒的EVO。
2005年,三菱帶來Lancer EVO WRC05。然而這款車在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實際性升級。在2006年WRC規則修改的情況下,三菱在2005年底宣布退出WRC。
而同年度發布的EVO IX也成為三菱Lancer EVO系列中升級最小的一款。
至此三菱Lancer EVO停下了它在拉力賽場進化的腳步。沒有人會想到這一等,竟然成為了后會無期。
如果問怎么看待這段歷史的,還是那句話 ——
4G63,牛逼!
More
今日日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