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一個一言難盡的國家。
在中東這片被大國博弈反復撕裂的土地上,伊朗曾是少數能在夾縫中保持戰略自主的國家。憑借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地緣優勢、什葉派之弧的戰略布局,以及令以色列寢食難安的導彈技術,伊朗本可成為平衡中東格局的關鍵力量。然而,這個自詡 “波斯帝國繼承者” 的國家,卻在親美幻想與投機搖擺中一步步淪為地緣棄子,最終落得 “向西無路,向東沒門” 的尷尬境地。
一、首鼠兩端:從棋手到棋子的墜落軌跡
在靜夜史看來,伊朗的悲劇,始于對自身定位的嚴重誤判。這個國土面積僅164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9000萬的中等國家,本是一個中等國家,卻始終懷揣著 “大國雄心”。從巴列維王朝時期依附美國對抗蘇聯,到伊斯蘭革命后高舉 “反美” 大旗卻暗通款曲,伊朗的外交政策始終在親美與反美之間反復橫跳,如同一個醉漢在懸崖邊跳舞,最終墜入深淵。
于是,2025年6月的以色列空襲,徹底暴露了伊朗戰略思維的荒謬性。當以色列F-35戰機穿透伊朗防空網、B-2 轟炸機投下精確制導炸彈時,那些曾幻想 “美國會主持公道” 的親美派高官,在廢墟中見證了自己的天真 —— 美國不僅為以色列開了 “襲擊綠燈”,甚至直接下場參戰。這場沖突導致78名伊朗高官死亡,其中包括多名主張對美妥協的實權人物,用鮮血印證了 “對豺狼講道義,只會換來屠刀” 的殘酷現實。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伊朗的投機心態早已滲透到外交骨髓。2025年初印巴沖突期間,伊朗竟在印度敗局已定之際火速簽署《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妄圖通過站隊印度換取石油市場份額。結果不僅激怒巴基斯坦,還讓長期支持伊朗的中國心寒 —— 當中國在 “中巴經濟走廊” 投入巨資時,伊朗卻縱容印度強化對恰巴哈爾港的控制,與中國瓜達爾港形成惡性競爭。這種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的短視行為,最終讓伊朗在伊斯蘭世界和東方陣營兩頭落空。
二、戰略失焦:什葉派之弧的崩塌與敘利亞之殤
伊朗曾引以為傲的 “什葉派之弧”,本是連接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戰略生命線。通過扶持當地什葉派勢力,伊朗一度控制了伊拉克東部油田、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等關鍵節點,形成對以色列的戰略包圍。然而,這種布局在2024年敘利亞變局中徹底崩盤。
當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以 “閃電攻勢” 推翻巴沙爾政權時,伊朗革命衛隊的4000名駐軍卻選擇臨陣退縮,躲進俄羅斯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尋求庇護。這種怯懦行為不僅導致敘利亞什葉派防線崩潰,更讓黎巴嫩真主黨失去后勤支援,最終被以色列打得元氣大傷。更致命的是,伊朗在關鍵時刻的妥協,讓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心寒 —— 那些曾與伊朗并肩作戰的武裝力量,轉而將敘利亞殘軍繳械送回反對派手中,用行動宣告 “抵抗軸心” 的名存實亡。
在靜夜史看來,敘利亞之殤的根源,在于伊朗對西方的幻想。當巴沙爾政權最需要支持時,伊朗卻在與美國的核談判中猶豫不決,甚至幻想通過讓步換取制裁豁免。這種 “以妥協換安全” 的邏輯,最終讓數十年苦心經營的地緣優勢化為泡影。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秦天所言,敘利亞變局是 “中東地緣政治20年來最明顯的一次變化”,而伊朗正是這場變化的最大輸家。
三、內部癌變:教士集團的統治困局
靜夜史始終認為,伊朗的戰略失誤,本質上是其政體結構性矛盾的外在表現。由阿塞拜疆少數教士集團統治波斯人的政權架構,與清王朝如出一轍 —— 為保住自身特權,對內不敢發動群眾,對外習慣卑躬屈膝。
比如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與總統佩澤希齊揚的權力博弈,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種矛盾。親美派總統試圖通過核協議妥協換取美國支持,而強硬派領袖則堅持 “抵抗經濟” 路線,導致政策如同 “兩張皮”。更荒誕的是,伊朗外交部內部竟存在 “紐約幫” 勢力,外長阿拉格齊等官員與美國政商關系盤根錯節,甚至出現 “被打了還主動求和” 的奇景。這種 “反美僅是人設” 的虛偽性,讓伊朗的國際信譽蕩然無存。
經濟層面,教士集團的短視更令人咋舌。石油出口占財政收入的30%-50%,卻將90%的石油收入用于償還債務,導致制造業產值不足GDP的10%。當沙特通過“2030 愿景” 實現經濟多元化時,伊朗仍在石油依賴的泥潭中掙扎,連F-14戰機這種1970年代的遺產都無法更新。這種 “捧著金飯碗要飯” 的窘境,徹底暴露了統治集團的無能。
四、求援上合:投機本性難移的最后掙扎
于是,在親美幻想破滅、阿拉伯盟友背叛之后,伊朗終于將目光投向東方,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向上合組織遞交 “求助信”。不過在靜夜史看來,這看似 “醒悟” 的舉動,實則暗藏更深層的投機心理。
伊朗的算盤打得很精:借上合平臺定性以色列襲擊 “違反聯合國憲章”,將自身塑造為受害者;依托俄羅斯 “外交 + 威懾” 的組合拳獲取安全托底;通過上合多邊機制將雙邊支持升級為反美同盟。然而,這種 “借雞生蛋” 的策略,早在歷史上就已被證明行不通。從2015年伊核協議到2021年中伊25年協議,伊朗從未真正放棄 “待價而沽” 的心態 —— 當美國釋放緩和信號時,立刻將與中國的合作拋諸腦后。
于是上合組織的反應,也折射出伊朗的尷尬處境。盡管中國外長王毅明確表示 “支持伊朗抵御強權政治”,但印度等成員國態度曖昧 —— 就在伊朗求援的同時,印度拒絕在上合譴責以色列的聲明上簽字。也就是連對伊朗聽其言,觀其行的考驗都不要了,在靜夜史看來,這種分歧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上合組織不是 “反美同盟”,而是倡導多邊主義的合作平臺,伊朗妄圖將其工具化的企圖,注定難以得逞。
五、結語:地緣棄子的必然宿命
在靜夜史看來,伊朗的悲劇,是一個中等國家在大國博弈中迷失自我的典型案例。當它將 “反美” 當作政治籌碼而非戰略選擇,當它在中美俄之間玩起 “平衡術” 卻不知自己早已是棋盤上的卒子時,其結局便已注定。
而對中國而言,伊朗的教訓警示我們:戰略伙伴需要經得起考驗的互信,而非墻頭草式的投機。上合組織在回應伊朗求援時,必須保持清醒 —— 一個連什葉派之弧都守不住的國家,如何能成為反美同盟的可靠支點?當伊朗還在幻想 “借上合之力制衡以色列” 時,中國已通過 “一帶一路” 在中東構建起更穩固的伙伴關系,沙特、埃及等國的務實合作,遠比伊朗的空頭支票更具價值。
歷史終將證明,那些在大國夾縫中妄圖 “兩頭通吃” 的國家,最終只會被時代的車輪碾碎。伊朗的今天,或許就是某些國家的明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堅守戰略定力、以實力說話的國家 —— 而不是像伊朗這樣,既無大國之命,卻偏得大國之病的跳梁小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