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獲取2S19“姆斯塔-S”自行榴彈炮完全技術的依據,沒有直接官方文件或權威媒體確認存在“完整技術轉讓”,但是,通過裝備技術分析、軍工研究文獻及國際媒體報道,可以確認中國通過間接技術接觸、設計理念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國產PLZ-05自行榴彈炮的研發—并非仿制2S19榴彈炮;
1989年5月17日,2S19“Msta-S”自行榴彈炮被蘇聯陸軍采用,取代2S3“金合歡”自行榴彈炮—換代過程磕磕碰碰,受到了時代變遷的深刻影響;
2S19 "Msta-S" 主炮采用152mm 2A64榴彈炮,射程約24.7km(標準彈)至40km+(火箭增程彈);射速6-8發/分(爆發),持續射速2-4發/分;彈藥兼容所有152mm炮彈,配備半自動裝彈機(減少人力需求)—當時屬于很先進的自行榴彈炮;
底盤基于T-80/T-72坦克改進,公路時速60km/h,越野時速30-40km/h,行程500km。
采用全封閉裝甲炮塔,可防御輕武器和炮彈破片,標配三防系統;配備數字化火控系統(自動化瞄準、彈道計算),支持"射擊-轉移"戰術;
俄軍現役約550門(含升級版2S19M1/M2),屬于俄軍炮兵主力。另有數百門封存(蘇聯時期遺留)。另外,出口白俄羅斯、委內瑞拉、埃塞俄比亞等國少量;
估計我國通過在蘇聯解體后的東歐技術窗口(1990年代初期)了解過它:蘇聯解體后,2S19的主要設計單位(俄羅斯烏拉爾運輸機械設計局)未對外輸出核心技術,但部分參與過該項目的東歐工程師通過技術交流渠道與中國接觸。例如:烏克蘭哈爾科夫莫洛佐夫設計局(曾參與蘇軍坦克底盤研發)在1993–1997年間與中國合作改進坦克動力系統,期間部分涉及自行火炮底盤技術;白俄羅斯明斯克輪式牽引車廠(MZKT)向中國出口重型越野底盤(如運載火箭底盤),其技術被用于中國大口徑火炮的機動平臺研發;
1995年,中國通過第三方渠道獲得少量2S19的技術手冊與操作規范(非完整圖紙),重點研究其自動裝彈機布局、火控系統集成邏輯。但核心設計(如152mm火炮膛壓控制)未被轉讓—中國PLZ-05傾向西方自行榴彈炮(PLZ-45系統的成功讓中國了解到世界炮兵發展趨勢);
1997年阿布扎比防務展上,俄羅斯首次對外公開展示2S19,中國軍方代表團詳細考察其外部構造、彈藥裝填流程,并記錄液壓懸掛系統和數字化火控接口設計特點。通過展會交流,中國工程師確認2S19的兩項關鍵優勢:射速6–8發/分鐘(高于當時中國PLZ-89的4發/分鐘);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榴彈炮液壓懸掛系統實現車身快速調平;它們受到我國高度重視,作為參考資料融入到設計方案中;
此后,中國將接觸到的碎片化信息與自身技術積累結合:PLZ-05底盤參考2S19的低重心布局,但改用國產第二代履帶通用底盤(與99式坦克同源);火控系統融合俄式自動定向儀+美式彈道計算機(參考引進的AN/TPQ-37雷達技術);但是,PLZ-05火炮放棄仿制152mm口徑,轉向自研155mm/L52長身管火炮(符合北約標準);期間,中國詳細收集北約155自行榴彈炮的資料、考察實物、間接渠道研發新型號(例如伊朗國產的M-109A2)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簡氏防務周刊》(2005年)報道:在PLZ-05首次亮相時指出,其“液壓懸掛系統和自動裝填機工作邏輯與2S19存在明顯關聯性,但火炮口徑和數字化程度已超越俄制原型”。俄羅斯《軍工信使》(2010年)援引俄軍工人士說法稱:“中國在90年代通過東歐渠道獲得部分2S19的非機密文檔,但未觸及核心專利”;
中國國內權威媒體對白采納先進技術直言不諱:《兵器》雜志(2018年PLZ-05專題)報道:“研發團隊參考了俄、歐多型先進火炮的設計思路,尤其優化2S19的彈藥艙防爆設計”;《中國自行火炮發展史》(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年)提到筑峰頂:“90年代對東歐技術資源的整合,為新一代自行火炮的工程突破提供關鍵啟示”。
盡納百家所長是中國軍工企業的強項,所以,PLZ.-05 榴彈炮系統是以“中國為主、其他為輔”研制成功的新型榴彈炮系統,它的性能絕對壓制2S19“姆斯塔-S”自行榴彈炮!
俄制2S-19 (1989年服役):口徑152mm(無法兼容北約彈藥,出口潛力有限)、射程約40km(增程標準彈)、射速8發/分鐘、火控系統采用模擬式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 、機動性60km/h(公路)、
中國PLZ-05 (2005年服役) :口徑 155mm (兼容北約彈藥,出口潛力提升)、53km(火箭增程彈,長身管+復合膛線技術)、射速8-10發/分鐘(優化裝彈機路徑,減少機械動作)、全數字化+北斗定位(實時氣象修正、多目標同步解算)、65km/h(公路)/大功率柴油機(1200馬力)、實現射程與精度的自適應調節/模塊化裝藥系統。同時,PLZ-45系統的成功讓中國榴彈炮進入模塊系統配置的時代,絲毫不遜色同類北約產品!
可見,PLZ-05并非2S19的仿制品,而是在吸收多國技術理念后,通過155mm口徑創新+數字化火控躍進實現的跨越式發展;相反,2S19至今仍是俄軍現役主力裝備,俄方從未向中國出售過該炮的生產許可或圖紙。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俄羅斯進一步收緊對華軍事技術合作;
中國軍工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已確立“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原則,避免對單一外援形成依賴。例如:PLZ-05的火炮身管采用電渣重熔+液壓自緊工藝(優于2S19的制造標準);底盤動力包實現完全國產化(俄制2S19依賴烏克蘭變速箱)。實踐證明,中國并未“直接獲得”2S19的完整技術資料,而是通過東歐技術交流、實物觀察、碎片化文檔參考,結合自身技術積累(如PLZ-45經驗)研發出PLZ-05。其核心突破在于:
1. 口徑標準化(155mm適應國際戰場);
2. 全數字化火控(超越俄制模擬系統);
3. 動力與懸掛自主化(擺脫對俄/烏供應鏈依賴)。
正如PLZ-05總設計師在《現代兵器》訪談中所言:“我們從所有先進裝備中汲取靈感,但最終解決方案必須生長于中國的工業土壤。” 這一過程體現后發軍事強國技術追趕的典型智慧——以開放獲取信息,以自主實現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