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 2733,閱讀大約需 12 分鐘
今夏,俄烏戰爭已悄然進入一個被刻意模糊的新階段。
7月14日,特朗普宣布了一個大消息:如果俄羅斯在未來50天內不與烏克蘭達成“可執行的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及其貿易伙伴實施“高達100%”的次級關稅,此舉直指中國和印度,畢竟俄羅斯最大的出口產品即是石油和天然氣,而中國和印度市場占其能源出口的80%。
而上一次,他曾要求伊朗必須在60天內與美國達成協議,但伊朗卻沒有當回事。第61天,美國派了B2轟炸機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了打擊。所以,本次,特朗普說的50天可能是真的。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在北宮與北約秘書長的會談中表示:將宣布通過北約盟國購買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的美國產軍備,然后轉交給烏克蘭,此舉被稱“武裝烏克蘭”計劃,打破了其之前模糊的軍援態度。
外界都很好奇,特朗普怎么會突然出現態度上的轉變,不再是普京的“美國代理人”。我分析,這可能與其多次被普京以“說一套做一套”的藐視態度相關。
而另一方面,英國、法國、阿塞拜疆等國的士兵也正在進入烏克蘭前線,俄羅斯則跑到朝鮮去要人要彈藥,英法不足,但曾經是俄羅斯小弟的阿塞拜疆居然也支援武器和派兵給烏克蘭,確實讓普京大為震怒,還遷怒于中國,這也說明了中國的一個諺語“虎落平陽被犬欺”,小弟還是那個小弟,大哥已經不是當年的大哥了。
所有證據顯示,一場“系統化”的西方聯盟對俄絞殺計劃,正在悄無聲息地啟動。而在這個系統中,美國出的是武器,歐盟掏的是真金白銀,烏克蘭獻出的,是血肉之軀與AI部隊——戰爭技術的未來實驗室。
如果說2022年的俄烏戰爭還只是一場兩國之間的局部沖突,那么到了2025年,這場戰爭的背后,已變成西方世界與俄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戰爭,一場以數據、無人機、資金流、情報鏈條和戰爭外包為核心的“結構性廝殺”。
這場戰爭何去何從,相信很快就會見分曉。
一、美國的軍工發動機:全球最大“武器捐贈系統”
從F-16到“海馬斯”,從“愛國者”到“陸射小直徑炸彈”(GLSDB),美國幾乎已經把一場現代化戰爭所需的全譜武器清單打包交給烏克蘭。根據美方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截至2025年7月,美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總額突破1750億美元,其中實際武器與彈藥占比超過60%。
2025年6月,美國政府正式解凍此前被凍結的“烏克蘭安全援助基金”,并首次批準向烏克蘭交付“帶有AI輔助目標識別系統”的無人攻擊編隊,用于打擊俄軍防空站和野戰指揮部。與此同時,美軍也派出一批退役將領,以“顧問團”形式入駐利沃夫與基輔,協助烏方整合“戰術AI中樞”。
而烏克蘭自己也根據戰場狀況,研發并批量生產了大量有效的武器,譬如地面無人戰車,于年初正式列裝,配備了熱成像和與目標識別軟件,并搭載了大口徑的機槍,能越野偵察、火焰噴射、火力支援與遠程控制作戰;無人水面作戰艦,已摧毀多艘俄羅斯艦艇,還擊落了俄蘇-30戰斗機;無人機系統,包括鯊魚偵察機、戰術無人機、自殺式無人機、FPV無人機,且產能可達1000萬架/年(困于資金和配件,當前實際產能約為兩百萬架/年)。
但所有這些其實都離不開美國軍工企業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技術支持,有的產品支持,換句話說:美國軍工企業在這一戰中雖然沒有直接下場,但他們的倉庫、平臺和技術,已經在烏克蘭土地上“活躍如軍隊”。
二、歐盟的“買單聯盟”:不出兵,但花錢無上限
2024年,德國總理朔爾茨曾明確表態:“德國不會也不能出兵,但我們愿意以財政支持方式,長期支持烏克蘭抵御侵略。”
這一表態后來成為歐盟整體對烏政策的模板。
從2023年起,歐盟設立了名為“歐洲和平機制”(EPF)的特別預算賬戶,專項用于對烏援助。2025年7月,該賬戶累計支出達980億歐元,其中逾60%用于購買彈藥、裝備、無人機等軍品,剩余則用于訓練、后勤與后戰重建。
更令人注目的是,歐盟在2025年開始承擔烏克蘭約40%的軍人工資——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意味著,烏克蘭的“國防支出”,事實上已高度依賴歐盟財政輸血。這是一場由27國“財政部”承擔的戰爭,但它依然悄無聲息,沒有激起選民廣泛反對。
不出兵,出錢——歐洲的戰爭哲學,正在烏克蘭被完美貫徹。二戰之初,美國也是出錢出武器支持歐洲對付納粹,不同的是,美國出的錢是以債券的形式,是需要歸還的。
三、烏克蘭的人與AI:肉體前線與未來戰場融合
2025年夏,烏克蘭東線的另一個畫面也震驚世界:
在哈爾科夫郊外,一場攻擊行動完全由“機器人戰隊”完成:FPV無人機投彈、地面機器人推進、戰術AI指揮中心同步追蹤俄軍熱源,最終,無人系統俘獲俄軍傷兵,并將其“押送”回前線營地——全程無一烏軍士兵暴露。
這是全球首次由AI和無人系統完成的完整進攻——烏克蘭創造了歷史。
目前烏克蘭已部署逾2萬臺FPV無人機、約200組地面戰術機器人和超過500套戰術級AI識別系統。它們協同運作,形成一支全新作戰力量:AI協同作戰編隊(Autonomous Combat Group)。
與此對應的,是烏克蘭持續征兵,和一線高達60%的年輕男性參戰率。這是一種奇異的戰爭形態:一邊是AI和算法,一邊是肉體和血液,兩者共同筑起“數字戰壕”。
而烏克蘭,正是這場“人類+AI聯合作戰模式”的首個實驗國家,多國的武器也在這個試驗場一步步地測試其能力。
四、這不是戰場,是系統性絞殺
如果將當前俄烏戰局看作單一戰場,是極其片面的。
事實上,西方早已將這場戰爭拆解為多維度系統工程:
? **武器維度:**由美英主導,標準化、模塊化、遠程化,確保烏克蘭具備“體系作戰”能力;
? **資金維度:**由歐盟與北約聯盟財政部主導,跨國預算體系提供戰爭可持續性;
? **信息維度:**北約情報與AI數據鏈介入前線,形成“云端+終端”的作戰網絡;
? **政治維度:**通過外交延伸戰線,使俄羅斯持續被孤立,失去談判籌碼;
? **技術維度:**將烏克蘭作為AI與無人系統實戰場景,促進西方軍事科技更新。
這一切,不是即興的,而是系統的、層層嵌套的。
五、俄羅斯正被“漸進式絞殺”
俄方目前雖仍控制大量東部領土,但其“戰略縱深”優勢正在迅速耗盡。
? 后勤補給頻頻受阻:西方制導武器深入俄境內線,火車、燃料站頻遭打擊;
? 防空體系疲于奔命:烏軍AI無人機頻繁突防,俄軍S-400密度下降;
? 戰略物資難以補給:芯片、衛星導航、特種鋼材高度依賴某國與朝鮮的供應,已出現瓶頸;
? 士氣持續低迷:2025年3月至7月,俄境內反戰事件累計達460起,是開戰以來新高。
俄羅斯仍然強大,但它已不是主動進攻者,而是在一張張看不見的絞索中被慢慢“抽筋”。
這是一次“21世紀戰爭范式”總演練
與二戰相比,這次的戰爭有了很大的改變,它已不是坦克碾壓與士兵沖鋒,而是算法部署、財政聯動、無人接力與政治默契的全維度壓制。
美國出武器,歐盟出錢,烏克蘭出兵和AI部隊——這是21世紀戰爭的新模型。而俄羅斯,是這個模型第一個、但恐怕不是最后一個試驗對象。
而當我們站在這一系統之外,不禁要問:
下一個,被編入這種“系統化戰爭”的國家,會是誰?不管是誰,我都希望世界和平!
發聲不易,感謝點贊?轉發。
早七點準時發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個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老boy。
做過監理,行政,金融,設計,干過培訓,超市,餐飲,投資,外貿……
喜歡寫點文字,思考點人生,管管閑事。
多年后,當后人問我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我會自豪地說,面對事實,我做了誠實的記錄和評論。
為防失聯,加好友(67932342)
加入知識星球,每日分享干貨,提升認知!
10萬+文章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時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