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花了足足10多天時間琢磨來琢磨去,最終還是決定不去參加中國9月3日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韓國那邊掰扯出了兩個理由,一個明面上是日程排不開,另一個是要求中國“外交對等”,可扒開來看,全是瞻前顧后的政治算計。
李在明上臺后,從他的“務實”態度看,中韓關系似乎能有所好轉,因此我國給李在明發去邀約,詢問他能否出席9月3日的盛大閱兵活動。
這一消息是韓媒7月2日爆出來的,韓媒引述韓國外交消息人士稱,中國近期通過外交渠道,向李在明政府發出了詢問,打算邀約他訪華。
不過在考慮了10多天后,韓國“每日經濟”網站爆料,總統室高層相關人士在7月13日作出表態,預計李在明很難參加中國的閱兵活動,并給出了兩個理由。
當時就有分析稱,李在明或許礙于中美博弈的競爭環境,不會輕易答應中國的邀約。沒想到這一猜測有可能真的成真。而中國的盛大閱兵活動,可是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李在明的出席,或許會讓外界出現一些解讀,那到時候日本與韓國的關系或許會受到影響。
韓國心里清楚,如果先答應了中國的訪華邀請,可能會引起美國對李在明政府外交政策的懷疑。
韓國擔心一旦在外交行程安排上表現出對中國的 “過度熱情”,會讓美國覺得韓國在外交立場上有所偏移,進而對美韓之間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產生不利影響。說白了還是怕得罪他的“美國主子”!
對于為何可能缺席,韓國官方的說法是,總統太忙了。李在明的日程表據說排得密不透風:要去華盛頓敲定美韓峰會,要安排和日本領導人見面,之后還要再去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言下之意,實在抽不出空去趟中國。
但誰都清楚,這不過是擺在臺面上的說辭。
真正讓李在明政府輾轉反側的,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目光。他們擔心,這邊剛對中國點了頭,那邊美國就會立刻投來懷疑的眼神,進而影響到美韓貿易談判這些要命的議題。先安撫好“大哥”,才是頭等大事。
除了日程繁忙,韓方還有人搬出了“外交對等”的規矩。總統室有高層私下透露,前總統文在寅已經去過中國了,按理說,這次也該輪到中國最高層訪問韓國才對。以此作為李在明無法訪華的理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這番道理,卻經不起細品。
大家沒忘,當年文在寅訪華,那是去收拾樸槿惠政府執意部署“薩德”系統留下的爛攤子。事情是韓方挑起的,自然得由韓方主動上門修復關系,這是應有之義。
如今的李在明,面臨的處境何其相似?前任尹錫悅政府一頭扎進美國懷抱,不僅損害中國利益,更在臺灣問題上指手畫腳,把中韓關系推到了冰點。李在明上臺后,雖然高喊不干涉臺灣問題、要加強經貿合作,可光說不練,誰會信呢?
中國當然不是心血來潮發出的邀請。一方面,尹錫悅時期,“薩德”常態化、對華技術封鎖,把中韓關系凍得結結實實。李在明倡導“實用外交”,強調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這給了雙方一個解凍的臺階。若李在明能來,無疑是重啟合作的強烈信號。
更深一層,是在下一盤大棋。眼看日本在臺海、東海問題上跳得正歡,中國此時邀請韓國,意圖再明顯不過。把韓國拉過來,既能給日本的右翼勢力降降溫,也能給美日韓的“鐵三角”撬開一道縫,削弱美國在東亞的圍堵之勢。
所以這張請柬,與其說是禮節,不如說是一張遞給李在明的考卷。頂著美國壓力來了,證明韓國還有在中美間找平衡的想法。若是拒了,那韓國對美國的依附程度,恐怕就要被重新估量了。
再回頭看李在明那句“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每一個字都嚼勁十足。一個“將”字,是姿態,不是承諾。它表明了意愿,但沒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給未來的決策留足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在美國態度不明、國內保守派虎視眈眈的背景下,這種模糊尤其重要。
“盡快”兩個字,則喊出了韓國經濟的切膚之痛。對華貿易逆差、半導體出口雪崩、汽車銷量暴跌……哪一項不讓首爾頭疼?畢竟,韓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都要指望中國市場。這個依賴度,決定了韓國改善關系的迫切性。
李在明的這九個字,就是在經濟現實和安全枷鎖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完美詮釋了韓國“想做主,又不敢。想平衡,又不能”的尷尬處境。
說到底,李在明去不去的了,鑰匙可能根本不在首爾,而在華盛頓。韓國的安全,靠的是美國的駐軍和保護傘。李在明若高調訪華,在美國眼里很可能被視為一種“背叛”。屆時,美方無論是削減軍事支持,還是要求增加軍費分攤,哪一招都夠首爾喝一壺的。
更何況,美國已將韓國列入“敏感國家名單”,限制其獲取尖端半導體技術。李在明但凡對中國表現出一點親近,美國只要再收緊一些技術封鎖,或是對在美韓企動點手腳,就足以重創韓國的經濟命脈。
因此,韓國的猶豫與沉默,更像是在等風向。特別是關于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是否會出席中國閱兵的傳聞,幾乎成了決定性的變數。若特朗普真去了,李在明便可打著“盟友協同”的旗號跟上,堵住國內親美派的嘴。若美國無人出席,韓國大概率會派個總理級官員代勞,既給了中國面子,又不至于徹底得罪美國。
一個主權國家的總統,其外交行動居然要等“美國批準”,這“獨立自主”四個字,聽起來多少有些諷刺。十一月在韓國慶州舉行的APEC峰會,是中韓最高層會晤的另一個機會。但如果在此之前,李在明仍下不了訪華的決心,那即便屆時兩人能在韓國本土握手,雙方的互信基礎,恐怕也已經打了折扣。
想當年文在寅,正是因為敢于頂住壓力,對美國說不,才在中美博弈的夾縫中為韓國擠出了寶貴的發展空間。李在明若最終因忌憚美國而選擇退縮,那他和前任尹錫悅,又有多大區別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