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該亮了!
今年4月,乒乓球世界冠軍王勵勤正式接棒劉國梁,坐上了中國乒協主席的位置。
這把交椅,有人看好他帶領國乒再創輝煌,解決“老將撐著,新人頂不上來”的難題;也有人捏把汗,覺得他比起“老領導”劉國梁,怕是要吃點苦頭。
沒成想,這話在最近結束的WTT美國大滿貫賽上,還真應驗了.....
新主席上任后的第一個大考,國乒罕見地丟了女單和男雙兩個冠軍,老將爆冷、新人起伏。
于是乎,“冠軍”引發了鋪天蓋地的爭論:為了培養新人,丟掉冠軍,這代價是不是有點大?
美國賽場,國乒為啥“栽了跟頭”?
7月份在美國舉行的這場大滿貫賽,對剛上任的王勵勤來說,分量特別重。
可一開打,情況就不太妙。
被寄予厚望的孫穎莎、王曼昱兩大女單主力,連八強都沒進,爆出大冷門,男雙這邊更是不順,早早退出冠軍爭奪。
最終,靠著王楚欽拼下男單冠軍,林詩棟、蒯曼拿到混雙冠軍,女雙冠軍也沒丟,拿了三個冠軍回來。
可丟了兩個冠軍的缺憾,特別是女單和男雙的失利,在國乒歷史上確實挺少見....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摸底考”沒考好,原因挺多,王勵勤并不能“背鍋”....
隊伍7月2號才飛到美國,離比賽開始就剩一天,球員們時差都沒倒過來,更別提提前熟悉場地、恢復體能了。
長途奔波加上時間倉促,狀態難免打折,更倒霉的是,主力之一的梁靖崑,賽前半夜鬧起胃疼,硬撐著上場,結果發揮大失水準,一輪游打道回府。
不僅如此,人到了,場地條件也不盡人意,訓練館數量本就不夠,更離譜的是碰上雨天,訓練館屋頂漏水,竟成了“水簾洞”,連個安心熱身的地方都難找。
更影響發揮的是球臺,好多個臺子彈力都不一樣,這對靠手感吃飯的乒乓球隊員來說,簡直是災難。
孫穎莎、王曼昱這些講究精細技術的選手,肯定大受影響,再加上,如今的對手,確實強了。
如今打國際比賽,可不是以前“隨便打打就能贏”的光景了。
你看韓國隊,引入了歐洲的力量訓練體系,雙打能力提升很大;日本隊更是靠著一批小將加新技術,沖擊力十足;歐洲選手比如法國的勒布倫兄弟,打球有激情有想法。
而這次比賽,日本張本智和表現就很穩,韓國隊、勒布倫兄弟的組合在雙打上都給了國乒不小壓力。
用乒乓圈內的話說,“狼”真的越來越多了...
這些小將冒頭,直接關聯著王勵勤主席推行的一項新政,“新人成長計劃”。
以前國際大賽名額,經常被老隊員占著,新人出頭機會不多,現在王勵勤明確提出要大膽用新人,不僅給她們更多打國際比賽的機會,還直接安排和孫穎莎、王曼昱這些絕對主力一起訓練。
像蒯曼,就從不太起眼的位置迅速崛起,這次和林詩棟搭檔混雙就拿了冠軍,成了國際乒壇關注的焦點。
另一位新人陳熠,雖然這次在女單輸給了代表中國澳門出戰的朱雨玲,但她在對戰日本頂尖選手早田希娜等場次中的表現可圈可點,那股拼勁讓很多人眼前一亮,被視為未來“抗日”的小英雄。
這種變化,讓不少人感覺國乒后備力量“有點看頭了”....
丟了冠軍,這代價值得嗎?
可與此同時,練兵新人,成績下來了,爭議自然就來了。
不少人心里都在想:練兵當然重要,但非要以“丟冠軍”為代價嗎,尤其這剛換帥的節骨眼上,開局不利,看著揪心啊。
而支持王勵勤的球迷覺得,這步子邁得對,畢竟“老吃老本”行不通了,女隊總不能永遠只靠孫穎莎和王曼昱扛大梁吧?
小將們再不上來頂住,以后更危險,而陳熠、蒯曼這些新人的涌現,對莎莎和曼昱也是好事,讓她們感受到競爭壓力,也分散點對手的研究精力。
而且,只有公平競爭才有未來。
王勵勤強調不論新老隊員,誰有本事誰上,冠軍是打出來的,不是靠保或讓出來的。
這樣大家才都有奔頭,都能拼出來,看看蒯曼、陳熠抓住機會的樣子,不正說明年輕人值得期待?
而現如今,梯隊建設也必須搞,球隊人才要像梯子一樣一階一階接上。
王藝迪她們這一批隊員,年紀比孫穎莎、王曼昱還大點,在劉國梁時代還有不少機會。
現在,莎莎曼昱這“當打一代”站穩了,王藝迪們也該慢慢過渡,多帶帶新人,讓蒯曼、陳熠這一批開始在不太輸大局的比賽里承擔責任,這樣隊伍才健康長久。
不過,批評的聲音也不少,連續兩項大賽男雙都丟冠,這次連分量最重的女單也折了,讓人懷疑是不是新人上的太多太急,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
特別是大賽壓力下,年輕隊員經驗不足的問題暴露出來。
對于習慣了國乒包攬冠軍的老球迷來說,丟冠軍,尤其是女單這個招牌項目丟冠,心里總是有點不舒服。
大家擔心,這種“陣痛期”會不會影響整體軍心?
但話又說回來,王楚欽穩住了男單陣地,混雙、女雙也贏了,說明核心力量還在。
陳熠、蒯曼等小將的表現雖不穩定但有亮點,也證明新政策在出苗子。
說到底,男雙的丟冠、女單的爆冷,像是給王勵勤敲響的警鐘:改革這條路,不可能一路坦途,新老交替總是伴隨陣痛。
現在真正關鍵的,是國乒怎么從這次“跌倒”里爬起來,后勤保障是不是能更細致周到點?訓練和備戰能不能更科學?新組合的默契度怎么加強?
還有就是,小將們除了有沖勁,大賽經驗和心理素質如何快速提升,這都需要王勵勤和他的團隊拿出點真本事來解決。
結語
至于“練兵”和“冠軍”的矛盾,恐怕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答案。
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有競爭又有傳承,短期看,丟了冠軍確實心疼;長遠看,讓新人盡快成長、接班,可能是更迫切的任務。
王勵勤這步棋,是眼光長遠還是操之過急,還得等后續賽事,特別是明后年那些更關鍵的奧運資格賽、團體賽來給答案。
國乒的“療傷”和“進步”,咱們球迷也只能一起陪著看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