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經濟日報》迎來了創刊40歲生日。
猶記得,從創刊之初僅僅是四開四版小報的《山西經濟信息報》,到同年8月26日更名為《山西經濟報》,從1986年10月從“小報”升級為對開四版的“大報”,到1993年正式更名為《山西經濟日報》,“她”不再僅僅對信息進行集納、分類及簡單處理,而是發出自己強有力的聲音;
猶記得,從最初由四部門主辦,到1993年成為省政府機關報,再到2003年劃歸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她”于變化中計深遠,完成自己破繭成蝶的蛻變;
猶記得,從1992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山西再涌開放潮》,到1997年的《漳電股票發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運城要造飛機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閱讀大會》,“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調研、一場場精心的活動,持續傳遞著豐富的資訊、宣傳著市場的功能、助推著行業的發展;
猶記得,從早期的鹽業調查、汾河治理,到省內田間地頭、礦企車間,再到國外商務活動、展銷推介,經濟報人的腳步從省內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國,并把最新鮮的資訊、最真實的動態、最前沿的觀察、最生動的故事,及時呈現給我們的讀者。新聞人踐行的“四力”,“她”給出了一以貫之的答案;
40年風云激蕩,40年筆墨春秋。在“她”40周歲之際,我們特別策劃“用筆尖記錄時代、以目光見證發展——40年見證《山西經濟日報》報道的力量”欄目,擷取40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瞬間,聚焦每一個定格的光影,放大為山西經濟砥礪前行的注腳。讓我們以報為史,重溫那些改變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時代的書寫者,更激勵你我,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晉彩”華章。
導讀
岳旭輝:光輝歲月如新 新聞理想起航 孫瑞生:用腳步丈量時代刻度 余曉暉:用鏡頭發現 以圖片呈現 屈建龍:守新聞人本分,靠新聞事實說話 郭延斌:筆墨書寫正義 良知守望民生1995年
岳旭輝
|光輝歲月如新 新聞理想起航
6月20日下午,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西總站的會議室內,記者見到了岳旭輝。目前,他擔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西總站黨委副書記、副召集人。雖然已經離開報社20余年,但是岳旭輝始終還是那個心懷新聞理想,在媒體行業耕耘的新聞人。
原本就是熟悉的人,聊的也是過去那些熟悉的事兒。
“1990年我畢業于山西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山西省環保局宣教中心。1993年,我懷著新聞理想,通過考試進入山西經濟日報社,成為科教新聞部的一名記者?!痹佬褫x說。
雖然當時岳旭輝還是新聞戰線上的一名新兵,但是在一年之后,由他采寫的報道《地方病禍起假鹽》就在全省范圍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談及這篇報道,岳旭輝印象頗深。他說,因為水土原因造成的某種疾病就叫地方病。當時,山西省衛生廳地病處出了一份簡報,其中一項內容是“近期調查數據顯示,山西地方病之一缺碘病的數據大幅上升”。看到這份簡報,岳旭輝就缺碘病的原因去地病處詢問,得到的答復是“根源在于鹽業管理混亂”。
地方病根源為什么來自鹽業管理混亂?這觸發了一個職業記者的新聞敏感性。于是,岳旭輝從山西鹽業公司入手,了解到那幾年山西加碘鹽的銷量急劇下降,原因是私鹽和工業廢鹽流入市場,沖擊很大。為了更具體地了解情況,岳旭輝深入交城、文水、汾陽、平遙等地進行實地調查。時過多年,回想起這段經歷,岳旭輝用“年輕氣盛、勇氣十足”來形容當時的自己。這次采訪很有成效,岳旭輝每到一地,先進行暗訪,當遇到問題或者必要時再亮明身份變為明查,當地會有副縣級以上領導出面配合工作,同時積極投入到整改當中。
稿件采訪歷時半月有余,刊發之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并受到省領導的關注。時任報社領導要求岳旭輝形成專門的情況說明,由報社向省領導匯報。省里迅速出臺政策嚴控私鹽、工業廢鹽的流通渠道。省衛生廳、省鹽業公司、工商執法部門都拿著這張報紙做宣傳,讓老百姓通過正規渠道去購買加碘鹽。如此種種的后續作為,讓山西的地方病——缺碘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篇報道也于次年獲得山西新聞獎。
對于當時年輕的岳旭輝來說,這篇報道是他在《山西經濟日報》刊發的第一篇有較大影響力的稿件,為他的職業生涯“打基礎、增信心”。他表示,《山西經濟日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報紙,后來自己所寫的很多調查稿件,基本上都有回應,并得到整改。
在報社的8年時光,不僅承載了岳旭輝最熾熱的青春年華,更見證了他從青澀記者到資深媒體人的蛻變。2001年,岳旭輝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他說,此前那些與油墨清香相伴的日日夜夜,為真相奔走在城市鄉村的分分秒秒,早已將新聞理想鐫刻進了生命年輪,曾經在文字上的精雕細琢對日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非常感謝在山西經濟日報社工作的那些光輝歲月。
岳旭輝表示,在數字時代,希望報社能在媒體轉型發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開啟40年后的新篇章。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媛
1996年
孫瑞生
|用腳步丈量時代刻度
盛夏的光影在《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孫瑞生的辦公桌上流淌,掠過一冊冊新聞剪報。孫瑞生指尖停留在1996年4月15日《山西經濟日報》頭版頭條——《告急!長治玉米難“出嫁”》,“本報記者 孫瑞生”字樣已暈染出歲月的毛邊。
“這是我新聞事業的‘成人禮’?!睂O瑞生的聲音溫和而篤定。他回溯在報社的熔爐歲月,人人爭先的“競技”氛圍淬煉了他扎實的文筆與敏銳的觸覺。“報社賦予我三樣終身受益的珍寶:一副踏遍三晉的‘鐵腳板’,一雙洞察時局的‘慧眼’,一支為時代和人民鼓與呼的筆?!?/p>
時間錨定1996年春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陣痛正烈。時任山西經濟日報社財貿部記者的孫瑞生被農民的來信和求助電話刺痛:“曾經的‘搖錢樹’玉米,竟成了燙手山芋!”
刻不容緩。孫瑞生立馬挎上采訪包,登上開往晉東南的長途汽車。一周時間里,他白天扎進糧庫深入調研,坐在焦慮的農戶炕頭傾聽心聲,夜晚則蜷縮于招待所昏黃的燈光下,梳理海量采訪筆記。返程后,他未作停留,直闖省糧食廳廳長辦公室,尋求官方視角的解讀。
很快,四篇追蹤報道接連刊發:首篇《告急!長治玉米難“出嫁”》以扎實的一線調查,真實呈現玉米滯銷困局;第二篇《為啥?糧食官員說原因》直指核心癥結——收購資金鏈斷裂,揭示轉型期深層矛盾;第三篇《農民:進退維谷好困惑》將話筒交給最前線,原汁原味傳遞糧農的彷徨與無助;終結篇《轉化:可否走出通天路》跳出單純敘事,開出建設性“藥方”——發展玉米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破解滯銷困局。
這組報道,堪稱踐行新聞“四力”的典范:沾滿泥土的“腳力”深入基層,洞察時局的“眼力”把握全局,剖析癥結、激蕩思路的“腦力”尋求破局,最終以飽含溫度的“筆力”凝聚成紙端文章。其深度與力度,不僅使報道贏得山西新聞獎二等獎,更引發了實質性的鏈式反應:省糧食系統迅速出臺保價政策,積極探索解決路徑。
“記者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應努力成為變革的推動者。”摩挲著泛黃的剪報,孫瑞生眼中銳氣不減當年。
29年時光荏苒,這組報道因嚴謹的專業視角,至今仍被業界奉為圭臬:官方數據與實地調查相互支撐,筑牢事實基石;糧食系統管理者的政策闡釋與基層糧農的切身訴求視角交叉,形成立體對話;“發現問題—解剖癥結—提供建設性方案”的清晰脈絡,樹立了建設性新聞報道的標桿。
當數字化洪流重塑傳播生態,直播、短視頻等全息化手段日新月異。歷經三十余載新聞生涯的孫瑞生,信念愈加清晰:“無論傳播介質如何迭代、新聞形態如何變遷,對專業主義的堅守始終是新聞事業的定海神針。新聞的深度與力量,歸根結底源于那雙深深扎進時代泥土的腳。唯有丈量過土地的深度,方能精準感知并忠實記錄時代前行的每一寸刻度?!?/p>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影
1997年
余曉暉
|用鏡頭發現 以圖片呈現
余曉暉,山西經濟日報社原圖片總監,一位資深的攝影記者,是那些年報社的一個“品牌”。
眼前發黃的老報紙,是1997年5月23日出版的,刊發了一組題為《漳電股發行第一天》的新聞圖片報道。這組照片用鏡頭語言生動記錄了山西漳澤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發行首日的盛況。這在當年是山西經濟生活中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作為早期登陸A股的山西電力企業,漳澤電力于1997年首次公開發行(IPO),是在我省國企深化改革背景下,能源行業尋求融資發展的重要案例,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重大新聞價值。
余曉暉的思緒回到了當年:“1997年5月22日是漳澤電力股票發行的第一天。接到通知后,我立刻騎上自行車趕往發行點。到位后迅速調試相機、搶占機位,準備采訪?!被顒又?,余曉暉不時按下快門,及時捕捉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其中,股民爭相認購股票的畫面,在今天看來,仍有著不菲的歷史價值。
余曉暉回憶道:“當時在場的省領導在與股民親切交談中,不忘提醒大家‘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并指示相關部門和媒體要加強股民風險意識教育。同時,他還表達了希望有更多山西企業上市,帶動全省經濟騰飛的愿景?!?/p>
回到報社,余曉暉第一時間精心挑選、裁切照片,認真撰寫說明,編發了這組稿件。稿件次日見報后反響頗佳,充分彰顯了《山西經濟日報》作為全省唯一經濟類綜合大報的導向價值。
如今已八十高齡的余曉暉,是報社的元老級人物。1986年,他進入報社成為一名攝影記者,后歷任攝影部主任、總編助理、圖片總監,在我省攝影界享有盛譽,曾任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
“能把愛好當成職業,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感謝報社為我提供了展示能力、發展自我的舞臺!”余曉暉由衷地感慨道。
在報社工作的20年間,他以獨到的新聞視角和大量精彩的圖片,與讀者共同見證了山西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的開工、建設與通車;親歷了幾十次重大會議的召開;目睹了諸多傳統企業改制后煥發的勃勃生機;欣喜于退耕還林等重大政策舉措實施后的美麗畫卷……他以鏡頭為筆,圖片為墨,二十年如一日地記錄、反映、呈現著山西的變化與成就,屢次獲獎的作品便是其最好的注解。
共事多年的同事們談及余曉暉,總會提到他的“兩面性”。多年來,他一直默默資助一名貧困學生,此事鮮為人知,直到同事偶然發現受助學生的來信,才揭曉了他那顆溫柔似水的心。然而在工作中,余曉暉卻有著異于常人的倔強與執著。有一年報道全省兩會,程序性報道任務繁重,身患高血壓的他竟在現場累暈過去。而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他又出現在會場,依然忘我地工作著。“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人認真,做事盡責?!边@是余曉暉對自己二十年記者生涯的總結。
對于報社的未來,他滿懷期待:“在融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在變與不變的堅守中,我們《山西經濟日報》一定能順應時代潮流,越辦越好!”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康煜
1998年
屈建龍
|守新聞人本分,靠新聞事實說話
報紙是一張新聞紙,如何定位?為誰服務?如何服務?《山西經濟日報》自創刊之日起,便鮮明地提出“四個服務”的定位——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百姓、服務市場,且四十年如一日始終堅守著。
1998年2月19日,《山西經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的稿件《汾酒急了》正是這一堅守的完美體現。
雖然已經過去了27年,這篇報道的作者之一,曾任報社總編輯,時任編委、工交部主任的屈建龍談起該稿件仍然記憶深刻:
1998年1月26日,朔州市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特大假酒中毒案,其造成的惡劣影響之一便是山西白酒業受到全面沖擊?;蔚男侣劤醋?,使本來的假酒案變成一場白酒商戰。其中,最受影響的是山西白酒業的龍頭——汾酒,原因是造假者在產品包裝和商品品牌上效仿汾酒系列產品,使汾酒受到嚴重損害。
“當時國內的幾大白酒巨頭借機對汾酒展開圍剿,汾酒產品在黃河以南全部下架,銷售市場僅剩我省和東北地區。這就是為何報道標題起了個《汾酒急了》?!鼻堈f,“急了,就得開始反擊。首先是說清事實,在輿論上把混淆視聽的東西撥亂反正。當時,我們還推出了《曌酒哭了》等稿件,為山西品牌代言,為山西企業發聲,為山西經濟吶喊。這也正是《山西經濟日報》一直以來的定位。”
為企業發聲,要有理有據,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鏈。屈建龍帶隊火速奔赴汾陽,見到當時的汾酒當家人,并采訪了相關部門、企業等。這個過程有點像“取證”,法律專業畢業的屈建龍要求自己在扎實的采訪中拿新聞事實說話。
稿件從三方面入手,一步步揭示事實真相——我國規模最大的名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的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遭受不白之冤,其產品信得過、靠得住,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飲用;指出問題實質——打假“黑洞”的存在是造成朔州假酒中毒案的重要原因;給出相關建議——在打假問題上應特事特辦,不能因墨守成規而貽誤“戰機”,有關部門也應在制定政策時做好銜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推諉和扯皮。
這篇稿子見報后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不僅被《中華工商時報》等主流媒體轉載,而且被包括業內人士在內的多方肯定,是當時同源新聞中最有力度的一篇報道。
從1987年大學畢業進入報社到退休,屈建龍從一而終,把人生中最有價值的年華奉獻給了新聞事業。30余年間,他從未放下對新聞事業的熱愛。
他出任總編輯時,正值新媒體崛起,紙媒受到嚴重沖擊。何去何從?在分析報紙的讀者分布和廣告來源之后,他提出了新聞下沉、服務下沉的思路,在堅持宏觀報道的同時,加大微觀報道的力度,讓新聞更接地氣。來自一線的一篇篇鮮活的稿件,為報紙贏得了良好口碑。
已經退休的屈建龍依然關心著這張報紙的發展,在《山西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他表示,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是幸福的,一輩子做新聞人是幸福的,在一家擁有40年歷史的報社從事新聞事業尤為幸運。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龍飛
1999年
郭延斌
|筆墨書寫正義 良知守望民生
盛夏六月,陽光灑在堆疊的報紙合訂本上。每一頁報紙、每一道褶痕、每一個鉛字……似乎都在靜靜地訴說著一個真實的新聞現場。
翻開一本珍貴的《山西經濟日報》原版報紙合訂本,時間指針撥回25年前:一篇調查類報道《六條人命換不來一份良知》,因報道客觀、揭示真相、警醒世人,獲得2001年度山西新聞獎一等獎。25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顧,字里行間的震撼仍如叩響的洪鐘!
這篇報道出自彼時山西經濟日報社社會新聞部記者郭延斌之手。25年前,在沁水縣特大洪水災害中,一起人禍悲劇悄然上演:沁水縣人民法院司機高歷駕駛吉普車送傳票,行至沁翼公路蘇莊段梅河河槽便道時,遭遇了罕見的洪水襲擊,車上六人遇難、一人幸存。岸邊上千村民目睹了這一慘案。
“接到報料,我抓起提包就趕往長途車站。”現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的郭延斌回憶道,“抵達事故現場已是傍晚,我顧不上休息,直奔遇難者家中。那位因目睹親人溺亡而近乎癲狂的老人,數次悲痛欲絕,無法接受采訪……其痛心疾首的樣子我至今難忘。”
回到住處,郭延斌連夜梳理線索、撰寫提綱。次日,他繼續走訪村民、救援人員、涉案單位及縣領導,逐步揭開真相:沁翼公路建設期間,因責任單位違規未另建便道,致使群眾與車輛冒險在河槽通行,而本應于7月20日汛期前完工的公路卻未完工。事發當日,河道違規施工堵塞行洪,高歷和其家人因保護國家財產,欲把熄火的吉普車推動重啟行至岸邊,不料洪水瞬間襲來,最終錯過逃生機會而遇難;事后,相關方企圖以天災定性掩蓋人為責任。
采訪完畢,郭延斌迅速趕回太原連夜成稿,還原了“天災背后的人禍”真相。文章見報后,引起省市相關部門關注。當地也立即行動,封鎖危險河槽便道,在相關路段貼上警示牌,對遇難者家屬進行了安撫賠償。
“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天災,卻最終釀成慘禍?!惫颖笠虼艘钟粼S久,“如果相關單位對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不那么漠視,如果遇難者不抱有僥幸心理而是迅速逃離,那么一切都有可能出現轉機?!?/p>
“筆墨書寫正義,良知守望民生。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不是選擇,是天職?!?004年,因工作表現出色,郭延斌從山西經濟日報社調離,進入新的崗位?!皬纳轿鹘洕請笊绲绞≌l展研究中心,再到如今的省委統戰部,自己離開報社已有21個年頭,但那段寶貴的記者經歷,成為我日后工作中堅守初心的精神底色?!?/p>
郭延斌說:“新華社社長穆青曾說過‘勿忘人民’,這四個字深深烙印在每位調查記者的骨子里,也深深印刻在如今作為人民公仆的我的心里。這一生,我感恩報社對我的培養,是她讓我見證了許多難忘的瞬間。如今,《山西經濟日報》迎來了40歲的生日,我唯有送上深深的祝福:‘生日快樂,越辦越好!’愿她繼續為山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鼓與呼,成為更多人了解山西的窗口,也激勵著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為人民服務?!?/p>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