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消息,2025年7月14日,印度外長蘇杰生踏上北京的土地,這是時隔5年后他首次訪華,空氣中彌漫著一絲久違的暖意。中方沒有拐彎抹角,而是直接攤開牌桌,強調中印是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這種直率讓國際社會側目。在這個世界動蕩變革的時代,大國關系如同緊繃的琴弦,稍有不慎就會斷裂。中印作為全球兩大新興經濟體和人口大國,關系的好壞不僅關乎28億人民的福祉,更牽動著“全球南方”國家的命運。中方打開天窗說亮話,但莫迪政府能真正聽懂嗎?這需要時間檢驗,也需要印方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
回溯過去幾年,中印關系經歷了波折。從邊界摩擦到外交冷場,雙方一度在猜疑中徘徊。但2024年中國領導人與莫迪總理在喀山的會晤,像一劑強心針,推動關系回暖。2025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這本是一個修復裂痕的契機。然而,印度政府的外交策略時常搖擺——一邊參與上合組織和金磚合作,一邊又向美西方靠攏,制造雜音。這種“騎墻”姿態讓中方頭疼,也讓國際觀察家搖頭。在動蕩的世界中,中印若不能攜手,只會讓和平與發展的事業雪上加霜。中方此次直言不諱,正是希望終結這種不確定性,把關系拉回正軌。
莫迪(資料圖)
7月14日,中國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在北京會見了蘇杰生,這場會談奠定了基調。劉建超明確指出,中印互為發展機遇而非威脅,雙方應落實好領導人共識,加強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他反復強調“龍象共舞”的理念——作為兩大發展中國家,合作能帶來共同繁榮,對抗只會消耗彼此。具體而言,中方呼吁通過對話增進信任,擴大投資和貿易紐帶,并以智庫、媒體往來促進民心相通。這不是空談,而是基于現實的路徑:中印關系健康穩定,能推進各自的現代化進程,同時為“全球南方”國家樹立榜樣。這場會見簡短有力,傳遞出中方對改善關系的迫切期待。
中方立場在第二天更顯鋒芒。7月15日,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前夕,外交部長王毅與蘇杰生舉行了會談。王毅重申了喀山共識,強調中印關系的內生動力不受第三方干擾。他打開天窗說亮話,呼吁兩國“相互信任而非猜疑,相互合作而非競爭,相互成就而非消耗”。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赤裸裸的現實需求——在聯合國體系面臨挑戰時,中印作為新興大國,應帶頭推動多邊秩序公平化,維護地區穩定。中方還提到,印度在近期上合防長會議中拒簽聯合聲明,這種“唱反調”行為必須糾正。王毅的言辭中帶著一絲急切:世界沒時間等印度猶豫了,合作就得拿出誠意。
蘇杰生(資料圖)
面對中方的直率,蘇杰生作出了積極回應。他承諾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愿深化互利合作,并在多邊機制中協調配合。他強調印度奉行獨立外交政策,不會完全倒向任何一方。蘇杰生還提到,作為人口大國,中印在促進全球發展、維護國際秩序上肩負共同責任。這種表態顯示出莫迪政府的微妙轉向——或許是迫于國內壓力或中美關系變化,印度試圖從親美路線中抽身。
但歷史證明,印方承諾常如曇花一現。例如,蘇杰生雖表示要引導民意增進理解,可印度過去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制造障礙,在“去美元化”議題上與金磚國家唱反調。光說不練,只會讓中方懷疑其誠意。蘇杰生的言語是進步,但行動才是硬道理。
蘇杰生(資料圖)
展望未來,中印關系站到了十字路口。2025年秋天,上合峰會將在天津舉行,這為雙方提供了新的合作舞臺。中方已鋪好路:強調合作而非競爭,呼吁莫迪政府以行動兌現承諾。如果印度能真正聽懂,放下猜疑,中印“龍象共舞”的愿景或將實現——為28億人民帶來福祉,也為世界注入穩定力量。但若莫迪繼續搖擺,機遇可能轉瞬即逝。世界在看著,歷史在記錄,這一次的選擇,關乎的不僅是兩個國家,更是全球的和平與繁榮。希望這次5年后的重逢,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新征程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