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與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一首《古冢謠》,勾連出西夏王朝昔日的盛景與滄桑。
7月11日,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一時間,這處坐落在寧夏銀川市賀蘭山下的神秘陵寢讓世界矚目。
△ 7月11日,在法國巴黎,中方代表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慶祝西夏陵申遺成功。新華社記者 張百慧 攝
中國世界遺產﹢1,為什么是西夏陵?
自從西夏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攻滅,王朝從此銷聲匿跡,此后西夏陵就此在風霜中沉寂700余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西夏陵首次進入考古學界視野,幾代人嘔心瀝血,逐漸揭開了西夏陵的神秘面紗。
千百年來,西夏陵猶如一部被風沙掩埋的無言史書,默默訴說著西夏國的輝煌與衰落,同時也訴說著我國一段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
如今,隨著西夏陵文化歷史價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整理,讓這部無言史書跨越時空,不斷傳來文明的回響——
西夏陵彌足珍貴的考古遺存,成為西夏王朝歷史的活態見證。出土的大量文物殘件,在日復一日的傳承與演進中,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紐帶,讓逝去的歷史有了可觸的溫度和可感的脈動,有力地訴說著一個民族、一種文明走過的軌跡。
△ 7月10日拍攝的西夏陵1號陵與2號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西夏王朝獨特的文字、信仰與風俗,承載著中國多元文化交融互鑒的歷史印記。這些歷史印記生動展現西夏從建筑、文字到政治體制、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恰似一幅立體而鮮活的人文圖景,既彰顯出“各美其美”的自信,也透露出對“美美與共”的向往。
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也讓多樣雜糅的古老遺產在廣泛傳播、永續傳承中煥發出時代新彩,其回響之深遠,意義之重大,必將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愈加清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正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這兩種突出因素,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西夏陵,它讓可觸碰的歷史在新時代得以持續發展,更清晰地呈現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絕非中國世界遺產數量的簡單增加,而是世界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的高度認可,是對多年來中國加強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成果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證明。
中國世界遺產﹢1讓我們深感自豪,同時也讓我們倍感使命之重大。未來,我們仍要不遺余力地守護絢麗多彩的文明織錦、延續民族精神根脈、推進文明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因此,西夏陵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新的起點。
記者:周佳佳
文字編輯:李恒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