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那個名叫甜甜的演員開口的瞬間開始產生不適感的——或者干脆說,豈止“不適”,簡直“厭倦”。
作為女性脫口秀演員,她又在說“月經”。不久之前(其實就是同一場),選手王越已經憑著“月經”話題拿到了192的高分。而這才是《喜劇之王單口季》第二季的第一賽段。若你盤點一下最終殺入下一賽段的23位選手就會發現,入圍的10位女選手中有8位講的都是“女性困境”。只有我喜歡的上海演員Norah很難得地講了創業故事,結果排名第二十二,差點兒又被淘汰。
對,在之前幾年的比賽中,Norah基本上都是一輪游。她解釋說自己不太適應線上比賽,但在堪稱“中國脫口秀拓荒者”的李誕口中,Norah所以不被觀眾接受,是由于“過于精英”了。
直到看完同時迎來第二季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和《喜劇之王單口季》,我才突然明白“過于精英”到底是啥意思。至少表面看起來,Norah與絕大多數女性脫口秀演員的確不同。她原本是上海金領,能用普通話、英語和滬語講脫口秀。去年不止創辦了自己的俱樂部,還歡天喜地結了婚,并且與丈夫志同道合、琴瑟和鳴……歸根結底一句話:她的人生未免有點兒太幸福、太不具備悲劇性了。
反觀今年兩檔脫口秀(或稱單口喜劇)節目中的女性演員,數量配比已經達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所說的內容卻來來去去就那幾個:原生家庭(而來的重男輕女、感情不順(而來的男人是垃圾)、性別困境(而來的生理羞恥、容貌焦慮、生育難題),等等。
我當然是純女性一名,而且日常發言經常會被指“過于女權”。但即便如此,我還是非常悲哀且膽寒地意識到,中國脫口秀似乎正在形成一種屬于自己的政治正確:只要你是女性脫口秀演員,就可以無需好笑、無需出梗、無需讓觀眾感受到滋養。你只要做一件事:罵男人。罵得越狠、越爽,就越能得到女性觀眾的瘋狂鼓掌和投票。
而那些如吉祥物一般擺在臺上的各種男女嘉賓,為了迎合觀眾,也只需更瘋狂地鼓掌、拍燈,或者迫不及待售賣自己的經紀人約(如楊天真),以及利用一切機會宣傳自己新上映的電影(如大鵬)。只要能把自己的“貨”賣出去,真正的商人才不管你厭女還是仇男。左右不過一場買賣,舞臺上的獨立宣言哪兒蓋得住算盤珠子啪啪響。
當然,這其中不包括大張偉和羅永浩。個人認為,這兩位還是具備相當辨別能力和專業水平的,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在某位女演員表演后的彈幕里看到有人吐槽:老羅好像從來不給女演員拍燈……
脫口秀舞臺上究竟該不該講女性話題?當然應該。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人的性格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必須在這里開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將屋子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畢竟直到今天,都沒人能說得清女性議題應當到達什么樣的尺度才最合適且最大化接近“平權”目標,但咱至少可以先把“屋頂拆了”,讓那些原本隱藏在暗處的溝壑明明白白展露在外,再去進行更細致的討論。
更何況,今年兩檔節目的確也有不少優秀女選手。老選手如唐香玉、王越、山河、Echo,還有新涌現出的小帕、王小力、王大刀、嘻哈…尤其醒目的是五十歲的房主任,以自己舉重若輕的表演向世人揭示出傳統中國農村婦女不為人知卻比比皆是的生存狀態。一段脫口秀能讓觀眾又哭又笑,也算是奇觀之一種。
然而,即便這么多優秀的表達者也無法掩蓋兩檔節目共同存在的“性別話題密度過高”問題,甚而至于只顧樹陣營、表立場,結果讓原本好笑的話題也變得無趣。似乎比起打磨好內容,趕緊輸出觀點才最重要。
因為性別議題總會帶來歡呼和掌聲,有些選手便像是站上了批斗大會的舞臺,身邊男性被悉數拿來當作反面典型拷打,好好的喜劇節目,已然變成男性吐槽大會、月經科普大會。觀看過程中,我甚至一度產生了“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的錯覺。
與之相對,之前男選手的話題多少都會提一點女性(比如豆豆最為經典的對于自己女朋友方向感的吐槽),現在基本上都已清零,成了碰都不能碰的禁區。所以兩年沒參賽的楊蒙恩會感嘆,這次重回舞臺才發現,“女人都在上桌,男人都在上炕。”而身為觀眾的我,十幾個小時節目看完,最大的感受是男選手的世界里已經沒有女人,女選手的世界里只剩男人。
女性困境是否源于男性壓迫?微觀表現上看,當然是。可是,把所有問題都歸咎于性別差就萬事大吉了嗎?
綜觀人類發展史你就會發現,任何關系背后隱藏的都是權力之爭,都是高位者對低位者的壓迫所導致的社會不公,其核心在于權力結構的不平等分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權力監督、責任約束到制度設計等等各個方面入手,更需要身處這一社會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抗爭,而絕非消滅或打壓掉某一性別就能實現。
求生欲滿滿地再強調一次:我也是女性,甚至是女權思想比較嚴重的中年女性。也正是因為此,我尤其反感把女性高高捧起,卻只是放在“賣慘”的位置上。就像魯豫今年對很多選手的點評:你不能只說問題,不講解決方案(對很多男性提出的問題,她也是同一邏輯)。說到底,脫口秀就是一種用幽默化解苦難的喜劇類型。它不是演講,更不能單純吐槽、哭訴、聲明和咒罵。
其實回想最初那批女性脫口秀演員,思文、楊笠、曉卉、顏怡顏悅、李雪琴、鳥鳥,甚至早期的小鹿等等,她們特點鮮明,選題多樣,更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有意義、有力量的表達。今年當然也有優秀女選手。比如我之前說過的最擅長邏輯思考的大國手,比如第二場就開始講消費主義陷阱的小帕,還比如純學霸型選手孫嘻,她的“牛馬打工人故事”比大多數男選手講得都要高級。
事實上,很多優秀的脫口秀段子本身并沒有性別標簽,無論男女都可以有相同的觀察和創作。也必須看到,時下女性所遇到的很多困境,男性也會遇到,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多數時候無關性別,而是權力。
女性對平權的爭取,不能只依靠站在臺上罵男人,單純完成“男女站在同一位置”這一目標也還遠遠不夠。只有在同一社會評價體系和標準下實現同等思考、創造和成就,才能達成真正的兩性平等。
所以,真心希望無論選手、評委還是觀眾,都再更單純一些。對于脫口秀表演者,唯一應該被鼓勵的標準就是“講得足夠好笑”。這個標準,不分男女。
畢竟,無產階級勞動者不分性別,值得每個人最基本、最平等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