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長會談剛結束,氣氛看似融洽,美國卻轉身對盟友下手,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中美臺海沖突中明確站隊。這一前所未有的施壓舉動,不僅暴露了美國的戰略焦慮,更讓日澳兩國直接“擺爛”拒絕配合。
美國施壓:從“戰略模糊”到“強制站隊”
特朗普政府近期打破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政策,副防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向日澳提出明確要求:若中美因臺海沖突開戰,兩國是否愿意出兵協助美國?這一舉動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美國的兩大戰略意圖——逼盟友當“馬前卒”,同時測試他們的忠誠度。
特朗普(資料圖)
科爾比主張“花小錢辦大事”,認為美國無需過度投入臺海,甚至提出極端方案:若臺灣地區“保不住”,美軍可提前摧毀其高新技術產業,防止中國大陸獲益。這一表態不僅暴露了美國將臺灣地區視為“可拋棄的棋子”,更凸顯其希望日澳等盟友充當“炮灰”的真實意圖。
然而,日澳兩國的反應讓美國大失所望。
日澳拒絕站隊:現實利益壓倒美國施壓
面對美國的強硬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均拒絕給出明確承諾,但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拒絕在意料之中。中國是其最大貿易伙伴,阿爾巴尼斯政府上臺后正努力修復中澳關系。2025年澳大利亞大選中,主張“強硬對華”的反對派領袖達頓慘敗,阿爾巴尼斯連任后更強調“平衡外交”,不愿為美國犧牲經濟利益。此外,澳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直接表示:“不會提前承諾任何軍事行動,一切由當時政府決定。”
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日本的態度則更耐人尋味。盡管石破茂政府上臺后強調“務實路線”,但近期中日軍機在東海頻繁對峙(日本偵察機被解放軍山東艦殲-15驅逐、東海空域交鋒),顯示其軍事動作仍具挑釁性。然而,日本同樣拒絕明確站隊美國,原因有二:一是美軍是否真會“協防臺灣”存疑,日本不愿當“炮灰”;二是特朗普已對日本加征25%關稅,石破茂政府急需強化中日經貿合作以對沖壓力。
美國的戰略困境:盟友離心,霸權邏輯失效
日澳的拒絕,暴露了美國“拉盟友下水”策略的失敗。
首先,盟友不再盲目服從。美國長期將日澳視為“工具”,通過關稅、軍事捆綁等手段施壓,但如今兩國已清醒認識到:為美國“賣命”只會損害自身利益。澳大利亞“反華派”大選慘敗、日本“務實路線”抬頭,均是盟友“去美國化”的信號。
其次,美國自身底氣不足。解放軍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A2/AD)顯著提升,美軍若直接介入臺海將面臨巨大風險。科爾比提出“炸毀臺灣高新技術設施”的方案,本質是美國無力“保臺”的自我安慰。
最后,地區國家集體覺醒。除了日澳,亞太多國(如東盟、印度)均拒絕選邊站隊。美國“印太戰略”試圖構建“反華包圍圈”,卻因盟友離心、地區國家拒絕配合而淪為“空架子”。
臺海(資料圖)
中俄聯手破局:美國的壓力成合作催化劑
美國的霸權施壓,反而推動中俄關系更緊密。特朗普宣布恢復對烏軍援并計劃發表對俄“重大聲明”后,歐洲多國(英法)宣布將派兵進駐烏克蘭,徹底暴露“反俄”本質。俄羅斯唯一的“生存依靠”只能是中國——拉夫羅夫外長在訪問朝鮮后立即訪華,除對華交底重要事務外,更旨在深化中俄軍事、經濟合作,對沖美國壓力。
中國則持續強化與日澳的經貿互動。中澳7天訪華行程、中日東海經貿合作均表明,挑動陣營對抗無市場,合作共贏才是亞太主流。
結語:霸權衰落,理性回歸
中美剛談完就施壓盟友的戲碼,本質是美國霸權邏輯的“最后掙扎”。然而,日澳的“擺爛”、中俄的“聯手”,以及亞太國家的集體覺醒,都在宣告:靠“脅迫盟友站隊”“制造陣營對抗”維持霸權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若繼續執迷于“零和博弈”,最終只會自食其果;而亞太國家唯有堅持獨立自主、推動合作共贏,才能真正維護地區和平與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