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五角大樓副防長科爾比向日澳官員拋出“若臺海爆發沖突,你們準備怎么做”的問題時,特朗普政府的戰略焦慮已暴露無遺——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如今竟需要向盟友試探底線,甚至不惜以“臺灣牌”作為博弈籌碼。然而,日澳兩國的沉默與抗拒,卻讓這場豪賭變成了美國的戰略困局。
美國的“代理人戰爭”算盤與日澳的抗拒
五角大樓近幾個月頻繁施壓日本和澳大利亞,要求兩國明確在臺海沖突中的立場。副防長科爾比作為特朗普政府的五角大樓實際掌權人,提出這一要求的背后,是其“花小錢辦大事”的戰略邏輯——美國不想直接卷入戰爭,卻希望日澳充當“馬前卒”。然而,日澳官員的“震驚”與“沮喪”直接暴露了美國的尷尬:美國自己都未承諾軍事介入臺海,卻要求盟友充當炮灰。
臺海(資料圖)
科爾比甚至主張,若臺灣“保不住”,美國可提前炸毀島上高新技術產業,防止中國大陸獲益。這種將盟友利益視為棄子的態度,讓日本和澳大利亞更加謹慎。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明確表示“不支持對臺單邊行動”,日本外相巖屋毅也重申堅持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立場。日澳深知,卷入臺海沖突不僅可能得罪中國,還會破壞自身經濟利益——中澳自貿協定和中日產業鏈合作正蓬勃發展,阿爾巴尼斯甚至稱特朗普的軍費要求等于“經濟自殺”。
特朗普的“壓榨式外交”與盟友離心
特朗普政府的施壓手段遠不止臺海問題。為迫使盟友讓步,美國在關稅和國防開支上雙管齊下:要求日本購買更多美國武器并承擔駐日美軍費用,強迫澳大利亞將國防開支從GDP的2%提高至3.5%。這些政策遭到日澳強烈反對,阿爾巴尼斯稱特朗普的要求“不切實際”,石破茂則批評其“強迫服從”邏輯。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邊施壓日澳介入臺海,一邊因關稅問題與兩國交惡。澳大利亞因貿易爭端取消了與美方的部長級會晤,日本則因軍費分歧與美國關系緊張。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策略,最終只換來盟友的消極抵抗。
臺海(資料圖)
中國的戰略定力與反制準備
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國的回應清晰而堅定。王毅外長在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會談時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不可逾越,解放軍也持續在臺海巡航,展示捍衛主權的決心。中國國防部明確表示,解放軍有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并已將對美日澳菲介入的考量納入軍事預案。
中國的底氣來自兩方面:一是自身實力的快速增長——14億人口和超過美日德總和的工業產值,使美國不敢輕啟戰端;二是亞太國家對和平發展的普遍訴求。歐洲、印度等國雖在反華議題上與美國有交易,但更傾向于通過經貿合作獲利,而非充當對抗中國的工具。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的戰略困局與未來走向
特朗普政府的“臺灣牌”看似兇狠,實則漏洞百出。日澳的抗拒表明,美國無法確保盟友在關鍵時刻為其火中取栗。更危險的是,這種施壓可能加速盟友離心——澳大利亞已取消與美方的防務會晤,日本也在經貿問題上與美國針鋒相對。
對中國而言,美國的挑釁反而加速了亞太國家“戰略自主”的覺醒。阿爾巴尼斯訪華期間率領龐大商業代表團,凸顯中澳經貿合作的韌性;日本取消部長級會晤,則暴露其對美國政策的失望。這些變化印證了一個事實: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干涉都將遭到堅決反制;而試圖“綁架”盟友的美國,終將發現自己的戰略籌碼正在失效。
結語
當科爾比追問日澳“是否準備為美國犧牲”時,他或許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本身就暴露了美國的虛弱。面對中國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的“恐嚇戰術”已難奏效。無論是日澳的沉默,還是中國的堅定回應,都在宣告:臺灣問題不容外部干涉,而美國的霸權算盤,終將在現實面前碰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