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7月17日凌晨4時37分,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的海域突發7.3級強震,震源深度僅20公里。這場發生在北緯54.55度、西經160.70度的淺源地震,立即引發美國國家氣象局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拉響警報——刺耳的警報聲劃破阿拉斯加半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夜空,手機短信通知密集推送,要求居民立即向高地撤離。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測定,此次地震發生于北京時間7月17日4時37分(阿拉斯加當地時間7月16日13時37分),震中位于阿拉斯加州桑德波因特南部海域。由于震中位于海域且震源深度較淺,地震能量直接作用于海水,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確認地震已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
美國國家氣象局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海嘯預警范圍覆蓋從霍默附近的肯尼迪入口到烏尼馬克海峽的沿海地區,包括科迪亞克島、阿拉斯加半島及阿留申群島東部。在最大社區科迪亞克(人口約5200人),當局開放學校作為緊急避難所,警方通過社交媒體實時更新疏散路線。值得慶幸的是,約90分鐘后預警降級為海嘯公告,且未報告重大損失。
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火藥桶”
阿拉斯加半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俯沖邊界,歷史上強震頻發。
1964年該區域曾發生9.2級特大地震,引發全球史上第二大海嘯,造成139人死亡;2018年1月又發生7.9級地震,觸發跨州海嘯警報。此次7.3級地震雖震級相對較低,但淺源特性(震源深度15-20公里)使其具備觸發局地海嘯的高風險。
遠洋海嘯監測的“中國視角”
地震發生1小時內,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評估報告,明確指出:
“地震可能引發震源周圍局地海嘯,但不會對中國沿岸造成影響”。
這一結論基于全球地震臺網數據共享和海嘯波傳播模擬技術,彰顯了國際協同防災的能力。中國已建成覆蓋西北太平洋的監測體系,能夠對越洋海嘯實現小時級預警。
隨著深度學習算法對地震信號的實時解譯,以及全球地震監測網的加密布設,人類正試圖解碼地球的脈搏。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太平洋火環仍將不時震顫——唯有將科技之力轉化為社區韌性,方能在下一次地動山搖時,守住生命與文明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